王曉霞
摘 要:當前,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力求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通過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改革,并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發現律動教學的方式可以發揮更大的教學作用,其在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诖?,結合滬教版音樂教材,探究小學音樂律動教學的方式,力求促進小學生德智音體美等素質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律動教學;應用分析
當前,藝術教育成為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在小學課堂中,對音樂課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課堂上教師教學方法的運用直接影響著課堂的質量。根據小學生的認識特點以及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律動教學成為音樂課堂的重要方法,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律動教學的內容和特點
律動教學是根據音樂教學的特點而創設的教學方法,其根據音樂中的一些旋律設定特定的動作,讓學生通過學習動作,利用肢體語言和音樂旋律,結合音樂的節奏感,提高學生對音樂韻律的理解和感覺,幫助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并達到協調學生肢體、提高學生審美和綜合素養的目的。同時,在課堂上活動肢體的過程也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這是與小學生天性相迎合的教學方式。在利用體態律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小學生協調肢體,增進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放松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狀態,愉悅課堂的教學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學生感受到音樂帶來的魅力[1]。
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音樂的美感是律動教學區別于傳統教學方式的主要特點。小學時期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大有裨益,音樂課堂承擔著培養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和審美情操的重要任務,而枯燥的課堂形式難以讓學生融入教學中,律動教學以其肢體表達的形式豐富了音樂課堂的教學方式。相對于傳統的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律動教學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律動教學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聽力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根據音樂的韻律,鍛煉他們的肢體反應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二、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方法
(一)將律動教學作為情感的鋪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音樂的表達其實就是對情感的表達,音樂中的歌詞、韻律都是作者情感的呈現。在實際教學中,音樂課堂并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基本的音樂知識,還要深化學生對音樂情感的理解,在融入情感的歌唱中,實現學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而小學生活潑好動,在課堂上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教師利用傳統的講授方法為學生進行知識講解,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枯燥的學習方法也難以實現學生與作者情感共鳴的目的。而利用律動教學的方法,通過小學生喜歡的方式,為學生做好課堂的情感鋪墊,引導他們主動融入課堂,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音樂知識,還可以讓他們進一步了解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滬教版《玩具進行曲》這首歌時,如果只是按照傳統的課堂講授方法讓學生聽歌曲、學歌曲,學生只是按部就班地跟著教師學唱,難以讓他們充分融入課堂,學生不能提起對音樂課堂的學習興趣,容易產生學習的枯燥感。因此,我將律動教學的方法引入課堂,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展開教學。首先,我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玩具進行曲》這首歌曲,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旋律,體驗進行曲的節奏感,然后展開“我是王國的快樂使者”的游戲活動,讓學生紛紛扮演歌曲中的角色,如木偶、小狗、小貓,然后我會隨機說:“小木偶們滴滴答?!边@時,扮演木偶的學生就根據音樂的節奏隨機扮演相關的動作,并且配合上夸張的神態、表情和動作,從而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并且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歌曲帶來的童年的歡樂,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利用律動教學的方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使得小學生真實地感受到音樂課堂立體教學的效果。
(二)應用體態律動教學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
小學階段的音樂課堂是打好學生基礎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教師在課堂上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尤為重要,這些基礎知識比如音樂節拍、音樂旋律等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但是如果教師只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能融入課堂,也就難以學好理論知識。因此,我在教學中利用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律動教學的方式,通過律動教學將音樂課堂上枯燥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動作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在肢體的舞動中自主探索理論知識。
比如,在滬教版一年級上冊四分音符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語言的介紹很難讓學生把握四分音符的時值,所以我根據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請學生通過不同的體態律動感知四分音符的節奏特點,如在課堂中我先請學生做了一個跟著鼓聲走的游戲,我用大鼓敲出四分音符的節奏,學生模仿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跟著鼓聲走,在身體律動中初步體驗四分音符的時值,這時再出示四分音符,告知學生剛才我們的走在音樂中可以用一個小音符表示,學生又通過走一走、畫一畫、拍一拍等方式牢牢掌握了四分音符的時值,接著邀請學生和老師合作加入體態韻律和聲音模仿,進一步鞏固這一知識點,如:
師:小狗小狗
生:汪汪汪汪
師:小雞小雞
生:嘰嘰嘰嘰
……
在師生的合作中我還會配上一些動聽的音樂,這一枯燥的基礎知識在一系列學生喜歡的體態律動中被牢牢掌握了,并且學生在互相模仿、體態律動的過程中還學會了聆聽,感知相同的四分音符節奏均衡的特點,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增強了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此外,學生將學習到的音樂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由此可見,教師利用律動教學的授課方式,可有效規避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進而達到強化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
(三)結合體態律動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
節奏是音樂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展示音樂情感的必要元素,節奏時而舒緩、時而歡樂,學生只有充分融入節奏中,才可以感受音樂帶來的美[2]。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對音律的節奏感可以讓他們進一步感受音樂的魅力,并且提高對音樂的欣賞能力,當活潑好動的小學生感受到這一節奏感時,也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其他人,從而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氛圍。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教師可以利用律動教學的方法,根據他們的認知特點,以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活動等為引領,吸引學生走進音樂的課堂。
例如,在對滬教版一年級上冊《一對好朋友》進行學習時,以學生平時感興趣的找朋友的游戲活動為切入點,先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找朋友”的游戲,感受朋友對他們的重要性,學會和伙伴合作學習,以此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中。在課堂中我通過自身的演唱提高學生的學唱興趣,同時根據歌詞內容加入合適的表演動作,幫助學生在了解記憶歌詞的基礎上解決歌曲難點,如 “我放小鴨你放牛,嘎嘎嘎哞哞哞”這一歌詞,學生根據音樂的旋律,模仿小鴨子和小牛的動作和聲音,逐漸建立起對音樂的節奏感,解決歌曲學唱中的節奏難點,學生在這樣的情景表演中不僅體驗到了學習歌曲的快樂,更好地把握了歌曲的節奏感,同時體會到伙伴合作帶來的成就感,進而提高了學生的感知美、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
(四)結合體態律動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思維創新
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主要目標。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利用即興創作和即興表演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當前的眾多音樂作品中,很多都是音樂大師結合自己的理解并匯入自己的感情所創作的,有的需要經歷很長時間才能創作出來,有的則是伴隨大師們靈感的到來而產生的[3]。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即興創作的能力。雖然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差,但是他們思維敏捷,活潑好動,教師可以以此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在教學中結合律動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即興表演,讓他們通過身體其他感官功能的發揮,達到與音樂的結合。
例如,在對滬教版一年級上冊《采茶燈》進行教學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對學生普及關于采茶的知識,通過簡單的介紹讓學生體會茶民們收獲的喜悅,接著我播放一段采茶舞讓學生觀察舞蹈時采茶的基本手型,請他們扮演小茶民,用不同的動作來體會采茶工作,學生有的站,有的蹲,有的立著腳尖,采茶時的高低層次感就有了,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采茶時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節奏,這樣學生采茶時手上的動作就更豐富了,在此基礎上我還鼓勵學生伙伴合作共同展現采茶場景,看到學生跟著音樂忙碌而有節奏地采茶,我仿佛看到了茶民們豐收的場景。通過這樣表演,學生以更積極的情緒融入情境中,思考音樂的創作背景、創作過程,融入自己對樂曲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這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不僅是提高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發現力和創新力的課程,更是提高學生審美情操、個人素質的重要課程。在倡導素質教育的課堂上,小學音樂課程也應該實現新的變革,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認知能力,將律動教學的方法引入課堂上,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是頭腦學習的過程,還綜合利用多種肢體語言進行表達,從而利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融入課堂,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進而陶冶了學生健康生活情操以及審美情操,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邢然.小學音樂教學中創設體態律動,讓音樂課堂煥發生命活力[J].北方音樂,2018,38(24):216-217.
[2]郭月明.“音”你而動: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應用的重要性和方法微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0):162-163.
[3]朱汝俊.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策略研究[J].藝術評鑒,2017(9):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