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楠
摘 要:在新課程不斷深入改革發展的當下,小學時期對學生而言是非常關鍵的,是學生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背景下,在課堂教學中貫徹落實德育。堅持做到在綜合實踐背景下數學教學中充分滲透發揮德育因素,在綜合實踐背景下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互助精神,在綜合實踐背景下數學教學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小學數學;德育融合
一、在綜合實踐背景下數學教學中充分滲透發揮德育因素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大多數的思想教育并不是主導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認真的研讀和鉆研,充分發揮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將其充分貫穿于知識的傳授之中。遵循數學學習的特點以及規律,對學生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學習到數學的知識,也要通過不斷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意識,并結合數學知識的自身特點合理地進行多方面的擴展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對學生進行教學,并用自身的德育精神來影響學生,大多數的知識,教師直接教給學生是沒有用的,因此積極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自主探究學習也是進行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在對數的產生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關于改革開放的練習題,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可以使學生愿意去讀題做題。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關于一分鐘做多少題的測驗,再結合古人有關時間的詩詞來增加學生對時間的概念,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又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時間是什么。在進行圓周率的教學時,教師需要告訴學生圓周率是由我國的偉大數學家以及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并對學生講述祖沖之的數學之路,這樣的教學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將其轉化為學習數學的動力,又可以培養學生不斷學習不斷鉆研的精神。利用知識刺激學生的學習動力,充分發揮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二、在綜合實踐背景下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互助精神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在的教材更是越來越精簡了,數學課本中的插圖也透露著不少的知識和技能,反映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比如四大發明、火箭、衛星等各個偉大的發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插圖進行仔細的研究并談談自己的想法。由于個別的家庭構成單一,很多學生在合作學習方面會大大的落后,因此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現象對學生進行引導,利用數學課堂讓學生進行合作互助式學習,讓學生懂得如何與人分享。
例如,教師在進行《動手做》這一課程教學時,可以運用七巧板對學生進行教學,七巧板是我國古代的偉人們所發明的一個有趣的東西,利用七巧板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通過介紹和對七巧板的不斷了解,也可以激發學生對這些事物的不斷探索和研究,進而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于祖國的自信心。在教學生《加減法》時,引導學生在進行“十”以內的計算時,自己可以自主進行計算,但是在計算“十”以上的數字時,學生可和一到三名同學進行輔助,對于數字進行計算,組成小組,并進行比賽,看看誰可以率先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這樣既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也可以讓他們在學習的同時還學會協助解決問題。教師也需要進行教材的深刻研究,從而發現其中的德育因素,將德育知識穿插進整堂課程的教學之中。
三、在綜合實踐背景下數學教學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在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會有很多與知識點進行搭配的插圖,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插圖作為傳統美德的教學素材,教師需要認真研究教材發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在教育中充分貫穿德育知識,并對學生進行及時引導。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可以增加自身對于祖國的責任感,教師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從直觀方面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在進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需要我們對資源進行珍惜并加以高度利用,引導學生利用數學來解決社會和生活發展的新思路。
例如,在進行《方向與位置》的教育中,教師需要明確告訴學生祖先發明指南針是為了辨別方向,因此無論把它放在什么地方他都會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因此有了這個東西人們就可以更好地在辨別不清方向的地方準確地找到方向所在。用我國的偉大發明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學習熱情,使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背景之下將小學數學與德育因素相滲透,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蓬勃發展的當下,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加強他們的德育教學,以此使其小學生活得以升華。
參考文獻:
侯志強.綜合實踐活動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