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個體發展的需要。新課程理念中一直強調教育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教學應回歸于生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應是被動接受的,而應該是積極思考,把思考的內容進行內化,并從思考的過程中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能夠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生智力與非智力的發展方面都起到積極的影響。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兒童心理學研究中指出,小學生知識的學習,是通過心智接受一系列的知識,并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相應的認知結構。這個結構是從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的一個過程[1]。本文從低年級的簡單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逐步到高年級中增添豐富且復雜的學習項目。
一、引領自學,使學生學會簡單的自主學習技能
小學低年級自主學習的項目主要有裱花生字、劃詞語、標段落、給生字加拼音等。
(一)引領自學,讓小學生體驗自主
小學低年級傳統教學中,教師會把課文中的生字利用板書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并利用形象方式教學生認字。雖然教師的教學功底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但是忽視了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思想。也就是說,就算學生認識了生字,或者對生字有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仍舊處在被動的學習狀態下。他們以后的學習還是會依靠教師的教而不是自己獨立的學會認字。
漢字認知是長期的過程,是由生到熟,并需要反復鞏固的過程。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改變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去自學。具體來講,就是給學生提供認知生字的機會,安排學生借助拼音去讀課文。學生會在讀第一遍的時候感到困難,而第一遍也是學生遇到生字最多的階段,當學生走過艱難的第一個過程時,會對生字獲得初步的感知,在第二遍的時候就會稍稍顯得輕松,那么接下來的第三遍、第四遍,學生會對課文越來越熟悉,會在讀到第十遍的時候,能夠基本做到熟練朗讀,而文中的陌生字學生也能夠熟悉起來。在學生借助拼音通讀課文十遍之后,可以讓學生在教師面前朗讀一遍,教師去指導學生發音不準的地方,并及時給學生進行讀音示范,學生再用正確的讀音進行朗讀,這是學生對生字的初步認識階段。然后教師再進行進一步的正確讀音強化,也就是讓學生把生字表內的生字在課文中劃出來,這是準確認知的過程。最后一個程序是學生給生字注拼音階段。強化學生的認知。學生會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產生主動識字的愿望,為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二)訓練小學生操作簡單的自主學習活動
小學生在對識字、書寫與閱讀有了一定的儲備時,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這些能力的反復引導和訓練,實現學生獨立完成的目的。而學生的這些能力會在長期的反復訓練中體驗到自主學習,并能夠掌握到集中簡單的自學方式,而這些獨立自主的能力都會在進行新課時應用到課堂中去。學生對詞語、句子、段落中的識字方法可以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被一直應用,也方便了學生更好地進入漢字閱讀時期,從而培養學生實現獨立閱讀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基本的自主學習技能
學生基本自主學習技能是建立在他們識字等基本項目的基礎上,教師逐漸地添加上其他的程序,比如找出詞語,標出自然段,提出問題,等等。教師在這些問題上要反復地引領學生去學習,讓學生慢慢地掌握住,然后形成自身學習體系中的方案。低年級階段的學生,雖然無法做到離開教師自主學習,也離不開教師用板書做提示,但是在他們的印象當中,這種“我可以自主學習”意識已經烙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從而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初步階段目標得到實現。
二、指導學生總結經驗,幫助其鞏固技能
技能的掌握需要經過反復的訓練進行鞏固,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幫助小學生總結自主學習的經驗,從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從課程的學習中去訓練讓學生的技能得以鞏固,從這種長期的訓練中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概念。
(一)反思總結,加深對自主學習的認識
反思總結能夠加深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認識,對小范圍的知識進行反思,并利用反復訓練鞏固其技能,讓小學低年級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概念,而這個過程可以在小學生二年級的時候通過教師的引領來完成[4]。首先要培養學生對學習的需要,通過學生自身的渴求才能驅使學生對各種學習資源進行主動尋找,并對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學會自行解決。其次,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讓學生能夠獨立認真地完成學習中應該做的事情。通過反思總結,學生會逐漸把被動的、任務式的學習形成自己的需要,并可以調整自己學習的行為達到主動學習的狀態。
(二)語文學習活動與語文學習內容的區分
在學生掌握識字等基礎的項目時,引領學生掌握反思與總結的技能,是逐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同學們回憶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經常引領你們做哪些活動?這里的語文學習活動是指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知識進行的一系列聽、說、讀、寫等學習形式,與學習內容不一樣。語文學習內容是指例如拼音、生詞、詞組、鍛煉、修辭等語文本身的知識,是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內化的知識。小學生把這兩個概念能真正地區分開,才能保證小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學習相應的語文知識內容。
三、加深難度,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一)注意導學系統的利用
新課標教科書已經改進了語文的導學系統,在課文的開始、中間以及結尾靈活地設置了提問環節,引導學生在哪個環節去思考,應思考什么,從中進行感悟。圍繞課文提出問題的方式有:(1)引導學生理解詞句和內容,比如《荷花》一文的學習中,結尾部分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我怎么會忘記自己是自愛看荷花呢?”。(2)利用點評性的話語體型學生注意相應的內容,比如《翠鳥》第三自然段旁邊的泡泡“翠鳥的動作真快啊”用來提醒學生動作描寫。(3)引導學生揣摩文章寫法。(4)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加深對課文理解。利用導學系統進行讀物,是培養學生感悟的第一階段,雖然這種感悟還只是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面,但是這種形式可以使學生逐漸掌握感悟的途徑,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初期階段。
(二)培養學生自讀自悟
自讀自悟是在學生完成基礎知識學習之后,通過對課文的反復閱讀產生的各種思想情感與想法,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寫在相關段落的空白處。這是小學中段階段學生自己思想和觀點的一個表現,感悟不一定是正確的真正的理解,也可能批判式的理解,也可能會出現錯誤、荒唐的情況,但教師要正確對待。這些都是學生自己動腦進行的理解和感悟,他們利用了細節的思想和語言。感悟就是用自己的思想、語言和觀點進行想象和闡述。但是這個階段的學生思想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還需要逐步訓練和積累,到高年級時才達到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真正的自讀自悟的訓練。到了高年級時,自讀自悟的訓練僅僅放在課堂時肯定是不夠的,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顯然不夠學生發揮,一篇好的文章,值得學生感悟點不止一處,自讀自悟的時間也不能低于一小時,這就需要把課程從校內延展到校外,讓學生深入思考。
四、放手讓學生自學,形成完整自學方案
(一)放手添加自學項目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是心理發展轉向成熟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具備一定程度的學習自覺性。也是學生書面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特別是閱讀能力的發展尤為關鍵,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師可以試著放手,利用提升性的自學項目,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升性的自學項目有很多,比如給文章分段,找出中心思想,找出過渡句、段落關聯詞,段落感悟、給段落或者全文進行仿寫等,通過長期的訓練,學生都能夠很好地掌握學習的步驟。
另外,小學高年級中安排了與初中課程銜接的文言文,教師可以針對文言文的特點進行適度指導,讓學生有初步的學習方案。比如讓學生查閱資料,對文章的背景資料進行閱讀掌握,然后自學課文,先通讀一遍,根據注釋講解每一句話的意思,對文章進行感悟等。這些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實現自學過程。
通過一系列長期自主學習的訓練,小學生到高年級時已具備自覺性和理解能力,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習慣慢慢地養成,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上,能夠更好地發揮出自主思考與感悟,學生的知識練習能力得到更好的拓展[5]。
(二)放開自學時間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課文篇幅逐漸變長,而課文中的思想更加有深度,有的課文甚至開始與初中知識接軌,那么學生對課文中生字、字詞的掌握,對課文思想的理解與感悟、對文章結構的明確與寫作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有充足的時間做基礎去實現。因此,在教師在課堂上完成一少部分的自學項目后,會把沒有完成的自學任務布置生家庭作業,也就是學生的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這對促進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讓學生自主學習新課,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實現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我調控學習進度,并從自主學習中遇到困難和解決困難的這一過程,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通過一篇新課自學的完成,他們一篇幾百字的筆記也能輕松地寫出,學生的質疑、提問與反思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鍛煉。
新課改中對新公民提出了要形成終身學習的基礎要求。而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也是為了推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語文是一門有較強工具性的學科,實現了對學生情操的陶冶,情感的熏陶以及習慣的養成等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分析研究綱要的教學目標,創新教學觀與學習觀,不斷地總結與探索小學語文教學新思路,為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麗娜.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9(6):42-43.
[2]陳冬宇.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才智,2018(33):26.
[3]于劍.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29):62-63.
[4]田麗紅.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8(3):111-112.
[5]田傳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有效整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教育現代化,2016,3(22):278-280.
作者簡介:梁麗榮,1974年10月,女,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就職于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