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利英
摘 要:音樂教學應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使學生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絢麗之美,用明德引領風尚,為中華民族培根鑄魂。岳陽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所在學校的特色,因校制宜,推動“戲曲進校園”,選擇巴陵戲新編歷史劇《遠在江湖》進行校本課程的教學探索,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音樂教學;傳統文化;非遺進校園;巴陵戲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的“根”,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一、音樂教學應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音樂教學含有豐富的教育內容,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不僅僅是單純地理解作品和傳授技巧。如何在音樂教育中滲透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傳統文化滲透于美育之中,使學生不斷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絢麗之美,自覺地加入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來,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教學課題[1]。
中國傳統音樂匯集了歌唱、舞蹈、器樂、表演、曲藝等多種形式,單如今可考的民間歌曲就有三十余萬首,民間舞蹈音樂有一千五百多種,民間器樂近百種,樂器三百多樣,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各有三百多個種類。可見,我國的傳統音樂浩如煙海,有著悠久的歷史,體現著中華民族鮮明的民族特色。這是祖輩留給我們珍貴的文化財富,是我們發展社會主義音樂文化的基礎和借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對于學生而言,可以使學生從音樂中感受文化,再通過文化進一步理解音樂的規律,幫助學生樹立多元文化觀,提高關注傳統音樂的意識和自身的審美水平,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而對于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柯達伊曾經說過:“只有首先讓兒童生活在音樂的母語環境中,才能使兒童深切地感受到民族的歷史、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情感。”相比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較強,此時對青少年進行傳統音樂的教育,使青少年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這樣有利于從小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增強民族意識,弘揚民族文化,契合了音樂課程基本理念中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的要求,豐富青少年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音樂課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2]。
二、岳陽市推動“非遺進校園”“戲曲進校園”
岳陽古稱巴陵,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端午節汨羅江畔端午習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巴陵戲、花鼓戲、九龍舞、洞庭漁歌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6個,平江花燈戲、云山山歌、白羊田天獅舞等省級非遺保護項目17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38個;有國家級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人,市級傳承人25人。
全市全面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通過先試點、后推廣的形式在各市縣區掛牌成立了50個非遺校園傳承基地,其中岳陽樓小學、臨湘第三完小、平江時豐中學等三所學校被評為全國第二批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岳陽樓小學巴陵戲小小傳承人表演的原創節目《梨園代代欣》參加“2017年湖南省少兒戲曲春晚”獲金獎,作為湖南省唯一參演團體參加21屆“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展演”獲“最佳集體節目獎”。2017年5月《九龍舞》節目在教育部舉辦的《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系列節目征集評審活動中獲得優秀節目獎。中國教育電視臺攝制組走進時豐中學,拍攝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九龍舞”進校園成果專題片。中國文化報以“岳陽非遺保護工作從娃娃抓起”為題對岳陽市非遺進校園工作進行了專題報道。
爭取文化部門支持,根據所在學校的特色,宜選擇相應的比較容易學習和傳承的非遺項目,推動“非遺進校園”“戲曲進校園”,調動學生學習非遺、研習戲曲的積極性,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創新,用明德引領風尚,為中華民族培根鑄魂。
三、巴陵戲《遠在江湖》賞析與課堂應用
巴陵戲已有近400年的歷史,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根據滕子京貶官岳州、筑堤壩、建學堂、重修岳陽樓的事跡新編的巴陵戲歷史劇《遠在江湖》,是湖南省文化廳、省財政廳重點扶持的演出項目。該劇在2015年湖南省藝術節上獲“田漢大獎”,并囊括編劇、導演、作曲、主演、舞美、燈光設計等全部單項獎。2016年9月3日在北京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精彩上演,獲得專家的一致好評。
巴陵戲《遠在江湖》教學設計:
教學準備:1.《遠在江湖》選段(延請巴陵戲演員現場表演片段);
2.《岳陽樓記》課文。
教學目標:1.了解巴陵戲的基本特點,體驗巴陵戲的唱腔;
2.激發學生對戲曲等傳統文藝的興趣;
3.引導學生從戲劇中學習、培養先憂后樂、胸懷天下的傳統美德。
教學方法:講授、模唱、表演、討論
教學過程:1.課堂引入: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你了解多少?舉例:戲曲、技藝、武術等,導入戲曲在身邊,岳陽的巴陵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欣賞巴陵戲《遠在江湖》選段;教師提問:表現了什么內容,與《岳陽樓記》的關系。
3.作品簡介:《遠在江湖》編劇陳亞先,通過滕子京上任第一天、籌資解民困、追債等6幕場景,謳歌主人公心懷天下的崇高品格和為民情懷,生動地詮釋了《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精神,岳陽名樓、名文、名人等專屬歷史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展現。全劇內容起伏,表演形式新穎,舞臺古香古韻,唱腔高亢清亮,語言詼諧幽默,具有時代特征。
4.人物賞析:滕子京、范仲淹、石光、王鈞弟等。
5.互動:模唱巴陵戲《遠在江湖》,注意唱腔、身形。
6.了解巴陵戲:a.現存巴陵戲傳統劇目三百七十多出,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有《打嚴嵩》《九子鞭》等。
b.巴陵戲的聲腔和伴奏:聲腔又分昆腔、彈腔和雜腔小調幾種,伴奏的打擊樂器包括板鼓、課子、堂鼓、大鑼、小鈔、云鑼、馬鑼等。
c.巴陵戲的行當:生、旦、凈三大行,生行分老生、三生、靠把、小生、貼補等,旦行分老旦、正旦、閨門、蹺子、二小姐等,凈行分大花臉、二凈、二目頭、三花臉、四七郎等。
d.巴陵戲表演技巧:內八功為喜、怒、哀、樂、悲、愁、恨、驚八種刻畫人物心理、表達人物情感的基本技巧,外八功為手、腿、身、頸及胡子、翅子、翎子、扇子、水袖等的運用。
e.巴陵戲地方語言:湘北方言結合中州韻、湖廣音作為道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岳陽腔)。
f.巴陵戲舞臺美術:臉譜、服飾、砌末。
7.視頻賞析:岳陽樓小學《巴陵戲小小傳承人,再綻“小梅花”舞臺》。
巴陵戲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岳陽大地上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巴陵戲一代一代傳下去,并發揚光大走向更大的舞臺,是每一個岳陽人的責任和義務。選擇巴陵戲新編歷史劇《遠在江湖》,作為校本課程引入課堂與學生互動,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對家鄉的熱愛,弘揚先憂后樂、胸懷天下的傳統美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王璇.在音樂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5).
[2]宋小娟.關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的若干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