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風財
摘 要: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有效的美育能夠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小學作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教育因素,因此教師要將美育教育有效地融入小學作文教學中,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作文;美育教育;滲透
美育教育是小學教學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而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過程,所以寫作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教育素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審美情趣,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從而讓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一、選材美,培養學生用美的眼光去選材
寫作素材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恰當的寫作素材可以使得文章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小學階段,無論是寫人的文章,還是記事的文章,還是描景狀物的文章,都需要學生選擇合適的素材。一個具有高尚審美情趣的學生,必然會選擇美好適當的寫作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選擇合適的素材入手,對學生展開審美教育。
首先,是寫人的文章,這類文章一般是通過人物的外貌特點,性格特征來反映人物的某些品質。小學生的作文中表達的都是積極向上的內容,寫人的文章必然表達的是人物的良好品質。盡管有些學生會特立獨行,選擇一些反面人物,但是也是要從反面人物中汲取經驗教訓。因此學生可以選擇教師這一人物,通過教師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等事跡,來反映老師的高尚品質。學生也可以選擇醫生這一職業,通過醫生精湛的醫術,處處為病人著想的事跡,來反映醫生高尚的醫德。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的父母,通過與父母日常相處的幾件事,反映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之情。當然,學生也可以選擇他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任何一個人,這個人可以是笑盈盈的門衛爺爺,可以是清潔工阿姨,甚至可以是印象深刻的一個陌生人。
其次,是寫景類的文章。寫景與抒情是息息相通的,一個傷心失望的人眼中的景色必然也是傷感的,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眼中的景色必然會傳達出他的喜悅之情。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帶著喜悅的心情去觀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促使學生將他們的所見所感描寫出來。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選擇恰當的人物事跡和風景展開寫作。
二、語言美,培養學生用恰當的語言去表達
語言是一門藝術,妙語讓人心曠神怡。同樣的物品,同樣的場合,不同的語言會給人不同的感受。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兩種不同類型的文章,讓學生品味不同文章語言的差別,從而讓學生形成美化語言的意識和能力。如,狀物的文章,需要介紹粉筆。有些學生的語言就很生硬,粉筆就是課堂的教學工具,它非常小,但是能夠在黑板上顯現字體,能夠傳授知識……然而有些學生的語言就很生動,我是一根小小的粉筆,我身材矮小,只有成人的一根手指那么大,但是我的作用卻非常大。我能在黑板上寫出方塊字,讓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得以傳承。我能寫出數字和數學符號,讓學生遨游于數學王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他們閱讀兩篇文章后的感受。
當然,僅僅讓學生意識到語言美的重要性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寫作出優美語言的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仿寫優美語句入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如,《山中訪友》中的“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學生也可以仿照作者的思路和寫作手法展開寫作:你好,青青的小草!你用不屈的身體傳遞著堅強與向上。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語言積累,讓學生在日積月累中形成出口成章的能力。學生可以使用好言好句摘抄本,展開好言好句的背誦活動等。
三、字體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字如其人,一篇字跡清晰、干凈整潔的文章,會給人干凈清爽的印象。而一篇字跡臟亂差的文章,會讓人心生不快。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從而讓學生寫作出令人“秀色可餐”的文章。
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書寫展示活動。即,教師在班級范圍內選擇字跡優秀的文章,并在班級范圍內集中展示出來,從而在營造規范書寫氛圍的同時,起到榜樣示范效應。書寫展示活動模式下,光榮上榜的學生會再接再厲,繼續保持干凈整潔優美的書寫。沒有上榜的學生,會不斷努力,不斷進步。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盡量不修改的良好習慣。寫作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學生寫出幾句話后要修改,這樣就會影響整體的文章視覺。因此,學生在寫作一句話之前,一定要做好整段的構思,進而降低大范圍的文字修改。如果要進行修改,那么學生一定要運用規范的文字、句子修改符號,進而讓文章更加干凈整潔。
總而言之,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善于挖掘作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素材,通過選材、語言以及書寫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德教育和熏陶,從而促使學生不斷積累和升華對美的體驗,進而使得學生獲得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肖東.“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小學作文教學[J].學周刊, 2018(31).
[2]宋金紅.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J].新課程(小學),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