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要】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教育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以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向我們詮釋了教育的真諦就是通過知識的傳授,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培養其能力,健全其人格。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生命訴求,對其進行“全人”教育。而教師的“幸福場”,直接影響學生的“幸福場”的構建。
【關鍵詞】幸福課堂 教學智慧 “教師幸福場”
一、教師的教育價值觀是幸福課堂的基石
李希貴認為:“關注學生應該先從關注教師開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塑造學生美好的人生。這個目標,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關愛,只能通過人的傳遞,才顯得真切、動人,誰都沒有辦法改變。一位教師,在校園、在教室舉手投足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他可以春風化雨,也可以讓學生‘近墨者黑。”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民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擔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幸福公民的職責。在新課程理念中,教師是課程資源的組成部分,其生命體時時事事都產生著教育作用。教師要樹立新的成才觀,培養學生適應將來國際化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具備學習、情感、創新等能力。教學中要實現傳統的“三中心”(主體觀、質量觀、學生發展觀)到“三主體”的轉變:從“教師中心”走向“學生為主體”、從“知識中心”走向“能力為本”“教授為中心”走向“自主知識建構”。
二、教師的教育實踐性智慧是幸福課堂的保障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勞動。教師的教學智慧決定著課堂的走向。而教學智慧的生成也不是一撮而就,它是教師長時間從事教學工作慢慢積淀而成的,它是教師教學綜合能力的體現。教師的知識儲備和視野決定著課堂的高度,而教師解讀教材的能力決定了課堂的深度和厚度。教師只有用自己生命的智慧搭建起文本和學生心靈之間溝通的橋梁,才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推開層層漣漪,激起智慧的浪花,喚起澎湃的激情。
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注意反思,要及時梳理總結教學中的得失,把直接經驗轉化成教學智慧。同時還要注意課題研究,研究目標要明確,著力點精準。“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讀名師的書籍,了解其成長歷程及教學思想,是一種“借勢造勢”,能讓自己快速成長。
三、教師通過創造性使用教材傳遞幸福
教師的幸福依賴于教師的積極創造,依賴于教師能否在教育過程中把與他相關的主客體內在地統一起來。教師的幸福是主客體相統一的內在體驗,教學的過程不僅是文化的簡單傳遞,而是學生內在能力和情感的變化,是師生不斷創生文化的經歷。當教師為了實現良好的教學目標,而把教學過程轉化為一種行為藝術的時候,課堂上就會創生出一種全新的文化場。
“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教師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總要根據自己知識儲備及學生的情況對教材進行主觀的改造,把教材內化成自己的教育資源。不同的教師內化同一內容,都會形成帶有自己個人標簽的“教材”,從而形成不同的教學風格也會培養出不同風格的學生。
四、教師以課堂為媒介嫁接、妝造幸福
教育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類學習從原初學習到教育性學習,再到自主高效學習的轉變。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著橋梁的作用,是學習者與學習對象之間的中介。教育產生于學習者對學習能力的需求,終結于學習者學習能力的養成。這時,他可以擺脫教師的中介,直接面對對象經驗,進行自主高效的學習。
作為中介,教師通過內化教材,使教材變成了自身的素質體現,使學生總是處于“最近發展區”之內,從而表現出學習的高效率。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春風化雨”般融入學生的心靈,滋潤著學生的未來生活。學生是教師內在素質的體現者,是教師的“名片”,教師的勞動在學生身上結出果實,學生的活動再現教師的精神。師生通過內在的聯系融成了一種生命共同體,是師生間無需其他中介的“直覺”合一。這也是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當作人生三大快樂(幸福)之一的緣由。
五、教師和學生共創共享幸福
“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課堂是一個師生情感交融,雙方相互感應,不斷激蕩,知情統一、身心統一、個人與群體統一的體驗狀態。當然,這種體驗狀態既可以是感性的人文“情感激蕩”,也可是以理性的理智情感。在這種幸福的體驗場中,教師“忘掉”了自己師者的角色,眼中全是學生,順勢而教,傾心引領。而學生也如《毛詩大序》中所言:“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
教師要建立自己的“幸福場”。教師的幸福是成就學生幸福的核心。課堂上教師要精心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幸福的學習場”,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力”,體驗學習的幸福。教師要在教材、學生以及和其相關聯的事件中形成一張成就學生幸福的網絡。
參考文獻:
[1]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