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享
摘要:區域經濟發展對推動我國整個國民經濟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對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中出現弊端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了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原因;策略研究
一、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出現弊端的主要原因
區域經濟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分支在其建設上存在著明顯的保護主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著眼于區域經濟的長期規劃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區域經濟的建設沒有做到與自身特色的緊密結合,導致地區經濟建設盲目跟風,產業結構同化,經濟效益沒有得到顯著提高。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作為區域經濟建設的重要行政部門更傾向于經濟利益的發展,忽視了區域特色、區域文化的融合與傳承??偠灾?,就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來看存在很大的弊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1)環境層面的文化與思維差異。新中國的成立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但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統治下所產生的小農自然經濟意識早已根深蒂固,尤其是思想文化比較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居民普遍缺乏進取心與創造力。受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企業家容易滿足,不能承受更大的挫折與困難,缺乏沖勁與冒險精神,不愿意接受新的生產模式與生活方式。同時面對特別的投資環境,受傳統文化的約束,人力資源與資金技術的投入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種止步不前經濟行為顯然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經濟市場的激烈競爭,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缺乏動力,造成貧困落后的經濟狀況。
(2)區位差異。我國采用了梯度推進的策略來進行我國經濟的建設,充分利用地域特色進行逐漸開放。例如我國的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等地區,就充分發揮了其區位優勢以此來進行經濟的建設與發展。雖然開放地區的經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但是由于忽略了開放地域與接壤地區經濟水平間的差異,從而導致發展地區沒有起到很好的經濟帶動作用。對于西部地區的經濟開發而言,受其區域環境文化的影響沒能將交通與網絡有效的融入到西部經濟開發中,絕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的政策保護與支持,導致經濟發展速度緩慢。
二、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研究
(1)完善制度與長期規劃,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雖然資源總量豐富但是就人均資源,特別是稀缺資源來看我國的資源占有率相對較低。與此同時自然災害的頻發、生態環境的脆弱都影響著我國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促進我國不斷進步的第一要務,要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如何確保資源環境合理長期的使用是我們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重要挑戰。因此為了確保環境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我國在進行區域經濟建設的同時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沖昏頭腦,要時刻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從環保發展、綠色發展入手,切實做到環境保護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確保經濟發展的持久性。通過多年的實踐發展經驗來看,堅決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與科學發展觀,是區域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在今后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中,政府與企業部門要做到規劃的長期性,要著眼于未來。政府部門對于經濟的發展要做到合理的引導,完善相應的制度,鼓勵現代化高新技術企業的建設與發展。與此同時,還需要宣傳相應的法律法規,幫助企業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樹立正確的發展觀,進一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創新制度,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在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地方政府作為企業發展的堅實后盾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潮流,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同時區域行政部門還要樹立新的區域觀念,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目標。勇于突破傳統的束縛,創新制度,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抓住經濟發展的浪潮,大膽進行區域經濟建設,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投資效益。就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現狀來看,存在消耗高、投入高、污染高、收益低的矛盾問題。因此為了確保我國經濟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通過高端人才與科技的引進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與資源的消耗,提高企業生產力與資源的利用率,走出一條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經濟發展方式要具有可行性與科學性,要根據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做到以最少的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回報。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過程中,企業要突出投資重點,提高投資效益,優化投資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產業,鼓勵耗能較小、技術含量較高的企業項目,在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中提高投資效益,促進經濟發展。
三、結束語
自中國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堅決落實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截止到今天,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已經初步實現了預定目標,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受環境文化差異與區位差異等多方面的影響,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制約著我國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各個地區都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政策方針,解決當地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要時刻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從環保發展、綠色發展入手,通過創新制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縮小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差距,確保經濟發展的長久與穩定。
參考文獻:
[1]蕭楠.“十一五”規劃中的經濟增長理論[J].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6(06).
[2]張為民.從西方經濟增長理論及實踐談完善我國的科技進步稅制[J].山東社會科學,2003(02).
[3]許正卿.分階段多層次適度經濟增長理論[J].求是學刊, 1993(03).
[4]周培奇.經濟增長理論與中國經驗述評[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