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華
摘 要: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地理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高中地理教學要改變原來過于注重對課本知識的講授的局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高中地理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走進現實生活,通過探究式學習、讀圖用圖等活動,努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調查活動;探究式學習;讀圖用圖;多元比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3-0025-02
2016年國家正式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文件要求教育工作者領會各自學科的核心素養,根據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以及對新課標教學理念的把握,將核心素養落實在學科教學中?!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地理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大方面。這四項核心素養內容的提出,對于高中地理學科課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有效地推動了高中地理的新課程改革。同時,高考也必然向“核心素養”的考查轉變。因此,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迫在眉睫。
地理環境本來是一個立體的、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但就目前的高中地理課程設置來看,學生學完自然地理再學人文地理的這種教學現狀,容易使學生所學地理知識變得支離破碎,在高三總復習的時候需要花費大量氣力去整合前面已經學過的內容。此外,現在高考命題對核心素養的考查還不盡如人意,而且現實中的教學活動還是更加關注知識的傳授和解題能力的提升。因此,高中地理教師面臨著如何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困境。
1.通過有效的課前活動和調查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渠道,而課前活動是影響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課前活動設計得是否科學、內容是否恰當、學生在活動中有哪些感知都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科學的課前活動設計既能為新課學習預熱,又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調查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將已經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實現知識的活學活用。例如,教學完“農業的區位因素”這一內容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調查活動“鄒城市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農作物的區別及原因”,讓學生利用假期去進行調查和研究。學生們通過調查,能很容易看出農作物的區別,但是分析其原因往往比較復雜。學生需要結合已學知識和對當地實際情況的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鄒東地區屬于丘陵,土壤蓄水能力差,灌溉條件差,適合種花生和紅薯。鄒城西部屬于平原,土壤肥沃,蓄水能力強,灌溉設施完備,適合種小麥、玉米等作物。在此之后,教師再提出新問題:你認為東部和西部地區應該如何提高農業效益?這樣,就可以在層層遞進的設問和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2.通過探究式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探究式教學是指學生在學習相關課程時,教師為其提供相關的事例和問題,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來引領學生的思維,并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找出解決辦法,掌握相應學科知識。教師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例如,教學“城市空間結構”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這樣的學習任務:“你家里要在縣城投資一間商鋪,面臨兩個店址的選擇:一個是城南,屬于城鄉結合部,交通便利。另一個是城東新城區,基礎設施未全部到位,但發展潛力大。你會給家長提供什么樣的建議并說明理由?你可以利用周末時間搜集所在城市的交通路線圖、城市布局圖、城市規劃圖,在地圖上找到商鋪的位置,和父母分析這兩種選擇的利弊?!边@種題目設計基于學生對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了解,可以讓學生從地理位置、交通、經濟、文化、消費習慣、政府政策等多個區位因素考慮商鋪的發展前景。這種基于學生實際生活案例的題目,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3.通過讀圖用圖、多元比較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能力即學生在認知區域的空間位置關系時,通過已給出的各種材料(如經緯度的位置和范圍、海陸輪廓、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等)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得出相關的解釋和結論時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多提供各種圖示資料,指導學生掌握讀圖用圖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地圖是地理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學好地理的關鍵。掌握地圖是學好和運用地理知識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讀圖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圖和文字緊密結合起來,盡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規律等知識落實到有關圖上,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即一方面用圖使文字具體化、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圖上內容規律化、系統化,這樣學生對區域位置就會掌握得非常清晰、準確。其次,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元比較法,培養學生認知區域差異的能力。區域差異是區域聯系發生的基礎,學生在識別區域差異時,需要通過比較法分析區域在發展條件、發展現狀等方面的差異。例如,比較日本和英國的區域差異時,應該主要從自然環境差異和經濟發展差異兩方面進行比較。而自然環境差異包括氣候、地形、植被、水文、資源等五個方面,經濟發展差異包括經濟發展特點、農業和工業及其布局、人口與城市等諸多方面。
4.通過研究人地關系的認識變化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人地關系是地理學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離不開對“人”和“地”之間相互影響的討論。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觀點,它包含正確的自然觀、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發展觀等。人類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控制、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而改變的,或者說,它取決于人類的實踐水平和實踐能力。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中最后一單元闡釋了人地關系的演變與如何實現人地協調,體現出人與自然只有實現和諧相處,才能減少災害、和諧發展的思想。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的基礎上,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并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鄒城市的東部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并提前安排學習任務:寫一篇論文《鄒東地區退耕還林、開發旅游業的必然性》。接到學習任務后,學生們深入思考、嚴謹分析,有很多學生利用圖片分析了以前的情景、現在的狀況及將來的變化趨勢,非常詳盡。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學生獲取的資料舉行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主題班會,制定了“愛護環境”的班級守則,同時結合實際在校園里開展了環保宣傳活動。這樣的活動,既讓人地協調觀深入學生的內心,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新形勢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成為大勢所趨。教師要通過有效的課前活動和調查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通過探究式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通過讀圖用圖、多元比較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通過研究人地關系的認識變化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總之,高中地理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與考查方式,指導學生由課本走向現實世界,參與實踐活動,豐富自己,提升能力。這樣,才能適應新時代和教育的要求,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吳岱峰.以核心素養為統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基本理念解讀[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07).
[2]董瑞杰.核心素養目標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觀教育教學[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8(01).
[3]陳夢楊.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4]江沁洋.基于概念教學的高中區域認知素養培養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5]侯瑜.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實踐活動設計與效果測評[D].陜西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