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 要】隨著近年來刑事犯罪日益朝著智能化、隱蔽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的偵查手段愈顯捉襟見肘,誘惑偵查作為一種新型的偵查手段在實踐中得到了大量運用。而由于我國目前的現行立法對這一偵查手段并未作出明確規定,誘惑偵查長期處于無序的狀態,使其在實踐應用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筆者借鑒學習國外,從誘惑偵查的適用范圍、對象、程序、救濟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國誘惑偵查的立法建議。
【關鍵詞】誘惑偵查;現行立法;立法例;問題分析
一、誘惑偵查概述
一般將誘惑偵查分為犯意誘發型和機會提供型,國內外對誘惑偵查的定義表述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
誘惑偵查是指偵查機關設置圈套,以實施某種行為有利可圖為誘餌,暗示或誘使偵查對象暴露其犯罪意圖并實施犯罪行為,待犯罪行為實施時或結果發生后,拘捕被誘惑者;
誘惑偵查泛指國家偵查人員或受雇于國家追訴機關的人員,通過特意設計的某種誘發犯罪的情境,或者為實施犯罪提供誘惑性條件或機會,鼓動、誘使他人實施犯罪,并以此為根據提起刑事指控的偵查手段;
誘惑偵查指負有偵查使命的國家偵查機關、偵查人員或其代理人,在掌握了一定的犯罪線索而又沒有足夠的證據時,采用親自或指揮民間偵查合作者的方法,特意設計一定的犯罪情境或提供一定實施條件和機會,誘使犯罪嫌疑人暴露犯罪意圖或實施犯罪行為,然后進行證據收集或當場對其進行拘捕的一種特殊的偵查手段。
二、我國誘惑偵查的現行立法及分析
(一)現行立法規定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紀要通知》,其涉及到誘惑偵查的主要是關于犯意引誘與犯罪數量的問題。對于“犯意引誘”情況下的被告人,應當從輕處罰,無論毒品數量多大,都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對于“數量引誘”情況下的被告人,應當從輕處罰,即便是超過了判處死刑的毒品數量標準,一般也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但該通知既不算立法規定,也不是司法解釋,只是一個會議紀要,最多把它當成是軟性建議。
在實務中,誘惑偵查常被應用于毒品犯罪案件中,為使其在毒品犯罪中能更好地適用,一些地方的偵查部門對誘惑偵查的使用嘗試制定了規范性文件,如云南省公安廳1995年出臺了《關于偵查預備販毒案件暫行規定》,對預備販毒案件開展誘惑偵查,明確了開展誘惑偵查的單位為縣以上(包括縣級)公安緝毒偵查部門,由立案地所在市地州級公檢法三長協商同意后報省公安廳批準;四川省法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于2001年聯合制定了《關于販賣毒品案件有關犯罪預備問題的意見》等;上述兩省的探索不但反映了目前實務部門在毒品案件中使用誘惑偵查的迫切需要,而且還以文件的形式對誘惑偵查進行了授權及限制,這些都為我國誘惑偵查制度的建構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
(二)存在問題分析
我國誘惑偵查措施具有“神秘性”傾向。《國家安全法》和《人民警察法》中只對誘惑偵查做出了簡單的授權性規定。實踐中,我國法律上有關誘惑偵查的規定很模糊,誘惑偵查基本處于法律的灰色地帶,雖然《刑事訴訟法》第153條規定,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因為無需司法機關審查批準,導致在實踐中偵查機關往往自行設置誘惑偵查的條件、對象、范圍,當事人也因此無法獲得有效救濟,可以說基本上處于一種非法治狀態。
實踐中誘惑偵查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第一、誘惑偵查的適用范圍比較隨意。由于缺乏法律的明確規定,各地對誘惑偵查的適用范圍認識不一致,常在實踐中將誘惑偵查的適用范圍擴大化,造成惡劣的影響。
第二、誘惑偵查的手段缺乏必要控制。我國法律對偵查機關采取的偵查手段的規定比較寬泛,偵查機關對于采取的偵查手段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各地、各部門操作不一致。
第三、誘惑偵查的監督制約不足。我國目前缺乏對誘惑偵查進行有效監督制約的機制,導致運用誘惑偵查有很大的隨意性,容易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表現在啟動程序方面沒有嚴格的審查機制。
第四、缺乏相應的法律救濟措施。我國的刑事司法實踐歷來重視對犯罪的查處,而輕視對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的保障。犯罪嫌疑人在偵查和審判過程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沒有賦予犯罪嫌疑人更多的法律救濟途徑,就很容易導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被侵犯。
三、完善我國誘惑偵查的立法建議
(一)事前規制
第一點,明確誘惑偵查的適用情形。日本學者田口守一教授認為:在被侵害法益很大時,偵查比較困難的無被害人犯罪中,允許使用誘惑偵查。而且這種誘惑偵查必須是針對極少可能被政治利用的犯罪。筆者認為,誘惑偵查的適用范圍可以界定為如下幾點:
第一,使用誘惑偵查的犯罪應該僅限于無被害人的犯罪,如毒品犯罪、偽造貨幣、走私、非法獵殺、收購、運輸珍稀野生動物犯罪等犯罪;第二、適用誘惑偵查的犯罪應該是社會危害較大的犯罪;第三、使用誘惑偵查的案件要有一定的隱蔽性,采取其他偵查手段較難以偵破案件;第四、一般不對政治犯罪使用誘惑偵查。
第二點,明確誘惑偵查的適用對象。誘惑偵查不是為了制造犯罪,而是為了發現犯罪參與者。所以,通常將具有足夠證據證明犯罪事實已經展開并可能繼續進行下去作為其適用的前提條件。與此相適應,誘惑偵查的適用對象一般也必須是已經有證據證明正在參與犯罪或實施犯罪的人員。
第三點,明確有權使用誘惑偵查的機關。在我國,享有偵查權的機關包括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軍事保衛部門、海關走私犯罪偵查部門以及監獄的偵查部門,應明確只有上述機關依照合法程序才能行使誘惑偵查,非偵查人員只能在受到偵查人員委托的情況下才能作為實施誘惑偵查的主體,但是偵查人員要為偵查行為最終承擔責任。
(二)事中規制
事中規制主要是對誘惑偵查的行為進行規范,保證偵查活動的順利進行,并且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在實施誘惑偵查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比例原則。在實施誘惑偵查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否則就會造成偵查權的濫用,侵犯公民的合法權利。
道德原則。誘惑偵查實質上是偵查人員利用犯罪嫌疑人的某些弱點,誘騙其進行犯罪,如果使用不當,有可能損害公共權力的公正性和權威性。所以,在實施誘惑偵查時,要考慮其實施行為是否與道德原則沖突。
(三)事后規制
其一,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證據采納上要建立完整的證據排除規則。通過對以違法的誘惑偵查行為所取得的證據的排除來促使偵查人員遵循合法訴訟原則辦案,從而達到規制誘惑偵查的目的。非法的偵查主體通過誘惑偵查獲得的證據不能被采納;非經過必要的程序批準所實施的誘惑偵查所獲得的證據不能被采納;在超出誘惑偵查使用范圍的案件中使用誘惑偵查所獲得的證據不能被采納;在誘惑偵查中使用了未被批準的特殊偵查手段所獲得的證據不能被采納。
其二,被告人的無罪辯護權利。被告人在以下兩種情形,應享有無罪辯護的權利:第一,偵查人員對沒有犯罪傾向或犯罪意圖的人實施誘惑偵查,從而導致被告人犯罪的;第二,盡管被告人有犯罪意圖,但如果沒有偵查人員提供機會,被告人的犯罪意圖是無法實現的。在法庭審理時,若被告人主張無罪而控方又不能證明被告人本身就存在犯罪意圖或犯罪傾向、或者控方不能證明偵查人員對被告人提供的“機會”適當,應對被告人作出無罪判決。
【參考文獻】
[1] 龍宗智.誘惑偵查合法性問題探析,人民司法,2009年第5期。
[2] 王劍虹.誘惑偵查研究,刑事訴訟前沿研究,2003年第1期。
[3] 宋遠升.刑事偵查的行為視角,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 陳瑞華.程序性制裁理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