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程
摘要:閱讀與寫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在教學時,要能夠巧妙地將閱讀與寫作進行融合,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與感受,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進而打造高效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高效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閱讀與寫作兩者之間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可以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同時能夠將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感受,巧妙地運用到寫作當中去。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能巧妙地將閱讀與寫作進行融合,進而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1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悟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認知能力與水平相對來說比較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能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感受,讓他們學會從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事例當中得以啟迪,進而提高自身的語文閱讀能力與水平。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二年級《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在8常生活當中較為熟悉的植物“蒲公英”“豌豆”“蒼耳”“大豆”“葡萄”等進行教學,可以將這些植物的種子帶到課堂當中。首先,讓學生仔細地觀察這些種子的特點。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每一類植物的種子的形狀樣子是各不相同的。正是因為它們不同的外形特征,也決定了它們離開媽媽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于是,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這些植物的種子究竟會以什么樣的方式離開自己的媽媽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判斷,并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師進行歸納與總結“蒲公英的種子像一個個小降落傘,比較輕巧。因此,它們隨著風便離開了媽媽?!薄吧n耳寶寶的身。上帶著尖尖的刺兒,因此,它們需要掛住動物的皮毛,離開媽媽?!薄巴愣挂约按蠖沟膶殞?,他們在豆莢當中,只要被太陽猛烈的曬過,豆英炸開,他們便離開了媽媽。”“豌豆以及大豆的寶寶,它們藏在豆莢當中,只要被太陽猛烈的曬過,豆莢炸開,他們便離開了媽媽?!薄捌咸训姆N子則是通過小鳥覓食之后,從它們糞便里排出來?!钡鹊?。
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時,要能讓學生靜下心來深人地去進行體會與感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寫作水平。
2善于運用語言解讀文本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梳理的能力,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善于積累優(yōu)美的詞句,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教學統編版三年級《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想象一下西沙群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然后,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西沙群島的視頻與圖片等資料。學生在欣賞過西沙群島的視頻與圖片之后,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西沙群島的美。最后,教師在讓學生從文中畫出描寫西沙群島富饒、美麗景象的詞句。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詞句摘抄下來,如“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淺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薄棒~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钡鹊?。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西沙群島的富饒,同時讓他們感受到海之美,鳥之多,物產之豐富,風景之優(yōu)美等。
3充分的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生因為年齡較小,他們思維較為活躍,具有著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教師在進行閱讀與寫作教學時,要能夠精心呵護好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善于結合教材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培養(yǎng)學生潛在想象的意識。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二年級《坐井觀天》一課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一只一直待在井里的小青蛙,始終認為天總是像井口那么大,而不是像小鳥說的那樣無邊無際。為了驗證自己的說法,它決定跳出井去看一看。那么,它跳出井后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呢?”教師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把自己當作井中的這只小青蛙,猜想一下跳出之后,自己究竟會看到哪樣的景色?有的學生會這樣說“當我跳出井后發(fā)現了,不僅發(fā)現了天使無邊無際的,而且看到了周圍開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條清澈的小河從我身邊不遠處流過?!币灿械膶W生會這樣說“我看到無邊無際的天之后大吃一驚,我覺得這天真的是太大了,比我想象的還要大,原來我的目光那么短淺呀!”等等。學生只有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他們才能讓體會到故事的生動有趣,明白故事所包含的豐富的道理。
總而言之,教師在進行閱讀與寫作的教學時,要能夠巧妙地將兩者進行融合,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閱讀與寫作給自己帶來的快樂,感受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真正掌握好語文學習的方法與策略,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自身語文綜合能力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本奎.如何把握讀寫結合的“點”【J】.成才,2004(12),
【2】周雁翎。立足課內植根課外讀寫結合【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