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摘要:在低年級開展合作管理的學習模式,推動了每個小組之間互相競爭,組內又能互相幫助。能使同學們課堂的參與率大大提高,使課堂變得靈動而高效,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管理的教學模式,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合作管理;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極不穩定,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上課的時候他們經常會開小差,做小動作,經常會被一點聲音、一件文具而吸引走他們的注意力。如果控制不了他們,課堂授課的效果是不能保證的。為了找到更好的課堂管理方法,我在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管理教學模式的嘗試。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嘗試,我覺得通過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不僅對學生的課堂與課后的管理最為有效,而且讓課堂教學也變得靈動而高效。下面我談談我具體的的做法。
1 分組學習
一年級剛入學的娃,他們來自不同的幼兒園,有的還互不認識,如何才能讓他們訊速組合在一起團結互助呢?我對他們課后喜歡與誰玩、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能力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和分析。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決定利用他們課后的玩伴群體人手進行分組。用他們心中的“頭兒”來訊速牽上他們的鼻子。然后進行第一輪的分組,每4個同學一個小組,把全班分成12個小組,同組的大都是他們已認識的玩伴。這樣,讓這些剛進入學校的“小皇帝”們迅速對自己的小組產生更好的凝聚力和取勝心。在實施這樣課堂教學管理模式的過程中,我對每個小組又進行不斷的調整,讓全班紀律最好的同學與最調皮的同學同組,成績最好的同學與成績最差的同學同組……使每一個小組的整體能力相當、得分能力相當。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12個具有一定凝聚力與競爭力的小組就產生了。
為能發揮到小組合作主管理的最佳效果,我認真觀察和分析了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對他們的專注能力,學習能力,和性格特點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我先把同組內的4個同學編排在相鄰的前后兩排座位上,讓小組內自控能力和學習能力最好的同學選定為小組長,與小組內能力最差的同學同桌坐在小組的后一排,余下的兩個算較為“中層”同學同桌,坐在小組的前一排。這樣既能讓先進的同學督促后進的同學,又方便同組的同學能互相學習和對學習問題進行研究討論。
2 培養組長
我先在四人小組中選出一個組長。對組長的選拔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這些組長自我控制力較強,上課一般不會走神,同時又能提醒組員,在提醒的同時又不會影響自己學習。之后,就是要進行小組長的培養。要求小組長如果發現組員上課走神、開小差,就輕輕觸碰對方提醒。為擴大組長的影響力,我在每組中加選一名副組長。也就是從坐在每組前一排的兩個較為算“中層”的同學中選一名副組長,這樣全班又多了12名“小助手”——副組長。我還經常利用課后時間對組長進行培訓,指導他們如何處理事情,這樣組長們很快在同學中建立起一定的威信,主動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例如管理課堂及課后的紀律,小組內同學的作業完成情況等等。這樣每張課桌中都有一位組長,這樣的管理更精細化,能關注到每一個組員了。班干部的培養更促使了組長們工作的動力。
3 制定規則
無規則不成方圓。為使這種課堂合作管理的模式持久保持活力,我還為他們定立了規則。內容包括了課堂紀律、課間紀律、作業上交、單元測試,回答問題、家庭表現等等的加扣分規則。如哪個小組有人違紀被老師點名了扣1分,上課回答問題視精彩與否加1-3分、每天在家表現家長評優的加2分……此外,我還經常性地舉行一些小組間的評比活動,如“紀律最佳小組”、“最佳小組發言人”、“測試成績最佳小組”等的形式,激勵所有組員主動承擔責。為了讓家長更好地配合和參與到管理小孩的學習與生活,每周還特別設立一個“我是爸爸媽媽最乖寶貝”的加分獎項。有了這些規則,學生的方方面面的管理更輕松了。在經過一段時間后,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基本上都已經形成不錯的聽課學習習慣了。這時老師更輕松地實現課堂的撐控了,成為高效課堂的有力保障。
4 合作創新
為了讓這種合作管理蛻變成為學習的高效課堂,我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出適合他們合作學習的知識點。我選擇合作的內容也是一些方便操作的知識點,選的合作內容要少而精,做到寧少勿濫。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很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更好地表現自己特長和潛能,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經過多年來的實踐,我在低年級開展合作管理的學習模式,讓整個班級的紀律管理、學習管理等都化整為零,推動了每個小組之間互相競爭,組內又能互相幫助。同學們不僅在學校自覺遵守紀律,課堂上的參與率也大大提高了,使課堂變得靈動而高效,實現了成績的輕松提高。更擴大了家長對孩子管理的參與率,孩子在家的表現也有飛躍式的進步。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繼續打造小學數學靈動的高效課堂,促進低年級數學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