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久玲
摘要:在小學教學階段中,數學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于畢業班的學生而言,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本篇文章主要就是闡述了小學畢業班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并且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核心素養;培養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到來,當前的教學發展需要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各個學科的老師都在嘗試著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在小學畢業班數學教學中,老師更應該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利用小學數學教學,開拓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以后的學習。
1 小學畢業班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意義
在小學畢業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更好地反應數學教學本質,利用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數學中的問題,有助于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因此,在小學畢業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利用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更好地解釋與說明數學教學中的數學符號,將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通過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吸引學生注意力,讓畢業班的學生有著更好的親身體驗感,增強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建立高效課堂,有利于以后的數學學習。
2 在核心素養培養下優化小學畢業班數學教學的方法
2.1 培養數學意識
其實大多數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應用,老師需要增強學生的數感,也就是加強學生對數學的感悟與理解,讓學生對數學越來越敏感,鼓勵學生多多思考,多發表自身的見解與看法,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當中的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的思維活力,從而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增強學生與小學數學學科之間的關系
很多老師受以往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都沒有注意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只是單獨地講解某一個知識點,采用這種方式,學生不容易全面地理解知識點,學習起來也比較枯燥乏味。因此,老師需要改善自身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與小學數學學科之間的聯系,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并且,老師還可以加入一些初一的知識,有助于學生思維的開拓,更有利于學生以后的初中學習。
2.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在小學畢業班數學教學中,需要改變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一些缺陷,讓教學模式變得多元化,提高課堂效率,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開教學,利用信息技術,通過視頻音頻的方式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吸引學生注意力,改變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老師也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在上面查找資料,豐富學生的知識面,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另外,可以采用小組學習模式,讓學生在組內開展探討模式,鼓勵學生多多發表自身見解與看法,不僅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還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
2.4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數學教師還應該意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導,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多多參與教學活動。對于畢業班的同學而言,階段比較特殊,他們即將面臨著更高階段的學習,因此,在畢業班數學教師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老師需要主動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因材施教,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3 結語
在小學畢業班數學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將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擁有更好的體驗感,增強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學習效率。首先,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加強學生對數學的感悟與理解,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敏感度。第二,增強學生與數學學科之間的關系,充分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學方案設計出來。其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將知識通過視頻和圖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畢業班的學生而言,他們處于一個特殊的階段,因此,在這一過渡階段中,老師應該充分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將課堂交給他們,有利于以后的數學學習。
參考文獻
[1]譚芳,核心素養視角下如何開展小學畢業班數學教學分析[J].數碼設計(上),2019,000(005):98-99.
[2]王立紅,核心素養視角下如何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7. 015(013): 162-163.
[3]馮萍英,讓數學融入學生生活——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7(6)。
[4]張生玲,讓數學融入學生生活——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