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
摘 要:醫教協同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醫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基礎醫學實踐教學課程可以很好的滿足這一需求。在基礎的醫學實踐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的探究醫教協同的內核,逐步的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同時要積極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生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搭建起多角度的實驗教學新模式,積極的督促醫教協同模式和基礎醫學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合。本文就主要是針對醫教協同模式下基礎醫學教學改革創新,結合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科學高效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醫教協同;基礎醫學;教學改革;思考
現階段的基礎醫學教育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側重點是學科知識的掌握。沒有同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從而導致了學科之間的差異比較明顯。基礎醫學改革要進行優化,可以從改革教學模式入手。促進學科之間協調發展,搭建起更加完善的教育改革體系,從而促進醫學教學質量。
一、基礎醫學教學設置遇到的問題
基礎醫學教育針對人體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和規律進行研究,將其作為醫學教育的專業內容進行分析。在實際的醫學類專業教育過程中,基礎醫學教育一直都是最核心的內容。要積極的推進教育改革,逐步的適應醫學教育的各種需求。
(一)課程設置存在缺陷。當前的基礎醫學教育課程更多的還是繼承了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將學科發展作為側重點。嚴格的遵照基礎醫學學科進行教學,包括了人體解剖學、生物化學、病理學以及病理生理學等課程。這些傳統的科目之間獨立性、系統性較強,從而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限制。不同知識點被分散到不同學科之中,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實際上,生命體是整體,器官和器官之間的病理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各種界限分明的學科教學不能將各種知識進行透徹的講解,造成學科之間的重復內容很多。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不同學科的協調價值,更沒有發揮出拓展學生視野的目的。國外的醫學教育中增添了很多的實踐環節,對于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臨床提升有著重要價值。國內的醫學教育模式相對比較落后,需要積極學習相關模式。但是不能盲目的照搬醫學知識體系,要結合國內醫學教育的模式來制定更加高效的教育方案。建立在學科基礎上的課程體系,可以幫助醫學課程教師更加強調體系教學的完整性。一味的突出本學科的知識掌握,專業知識的學習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
(二)理論教學和實際脫節。醫學課程教授過程中,教師過分的強調理論知識,從而忽略了實踐的指導價值。各種復雜枯燥的理論,嚴重的阻礙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基礎課程和臨床實踐的徹底分離,都對于學生掌握臨床、科研等內容形成負面影響。還有部分學生在專業臨床知識比較匱乏,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各種實際案例知識,從而造成了基礎和臨床之間的相互脫節。
(三)實驗課程教學設置缺乏系統性。當前國內醫學院校在實驗課程的設置中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簡單的將其分為生物學實驗、形態實驗以及功能實驗等三個層面。這種形式存在較大的缺陷,即每一個都強調自身的獨立性,從而導致科學教學整體缺乏系統性。不利于學生掌握一些知識和實驗技能,也不利于學生素養的提升。在實際教學中能夠自主設計的更是非常的少,學生仍然被傳統的教學方式所束縛。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學習內容和現代臨床醫學發展相互脫節。造成學生對于基礎醫學的掌握不足,最終阻礙了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針對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創新
隨著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基礎醫學教育要凸顯出臨床服務職能。要針對基礎的醫學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更好的適應醫學教育的各種需求,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改革。基礎醫學是醫學教育和臨床治療的核心內容,但是傳統的基礎醫學教育的學科界限太過明顯。學科內容存在獨立性強、重復率高的問題。不僅不利于學生對于醫學知識的掌握,還阻礙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要結合臨床治療遇到的實際問題,從不同的層面進行思考分析。針對基礎醫學教學改革進行創新,為提升教學效率奠定堅實基礎。
(一)優化教學模式,搭建完整的醫學模塊。因為傳統的學科分類中出現重復、脫節的情況,因此要積極的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善,對于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整合課程要凸顯出知識的整體性特征,逐步的提升醫學生的臨床應用能力。對課程進行整合,積極采用主線、形態以及功能的橫向整合教學模式。完成原本屬于解剖學、病理學、組織學以及免疫學的知識整合,搭建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合理的展現出基礎醫學結構的系統性、完整性以及科學性特征,使其可以更加符合學生的知識掌握順序。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有效的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同時為后續的臨床治療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經過教學內容整合,可以讓學生更加高效的掌握醫學知識。加深對于臨床問題的理解,這對于學生臨床課程的掌握有著重要價值。新型的教學方式才開始運用,總是會遇到很多的問題。要結合醫學的特征,對于醫學生物學、遺傳學的內容進行學習,按照運動系統、呼吸系統等進行解剖、生理以及病理課程的科學整合,嚴格按照形態到功能、宏觀到微觀以及正常到疾病的系統性的內容講解。對于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內容進行整合。
(二)搭建完整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是基礎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有著重大價值。實驗教學是后期臨床教學的重要基礎,針對基礎醫學的形態、功能等不同層面進行思考,更加高效的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能。配合整體模塊進行基礎醫學整合實驗,包括了動物手術基本操作、生理機能觀察以及正常形態觀察和生化指標檢測等實驗。積極的貫穿于解剖、生理、細胞以及遺穿和生物分析學課程之中,積極對于免疫診斷等內容進行探究。將功能、升華、免疫以及形態等內容進行整合,從而加強傳統學科之間的聯系。協調知識的綜合運用,為后續的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積極運用科技創新項目試驗課程,將其作為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教學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組織溝通能力。有意識的減少實驗課程的內容,自主設計各種實驗過程和綜合性性實驗課程,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實際課堂教學之中,從而強化學生對于醫學知識的掌握。
(三)結合臨床要求,進行課程的適當拓展。課程的設計要建立在實際臨床治療之上,進行理論課堂的適當拓展。讓學生更早接觸臨床治療過程,為后續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在整合課程模式之下,對于臨床的實際問題設立拓展課程。讓學生可以充分的發揮自身的獨立思維優勢,自主的解決臨床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實現傳統教學模式和現代教學模式的高效融合,運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熱情,從而逐步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加強教學方法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在進行基礎醫學整合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演示、參觀等方式和教學的綜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可以搭建網絡學習平臺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更科學的解決學生的疑惑。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醫教協同模式下基礎醫學教學改革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學效率。搭建起多角度的實驗教學新模式,積極的督促醫教協同模式和基礎醫學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合。針對基礎設置教學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制定出教育改革創新的新趨勢。基礎醫學要進行改革,就要從從改革教學模式入手。優化教學模式,搭建完整的醫學模塊;搭建完整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結合臨床要求,進行課程的適當拓展;加強教學方法研究,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科之間協調發展,搭建起更加完善的教育改革體系,從而促進醫學教學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袁麗佳,謝阿娜,王維民.中美醫學教育標準的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6):23-24
[2]盧方浩,鐘照華,張偉華.國際醫學教育背景下基礎醫學課程改革[J].基礎醫學教育,2018,15(9):895-897
[3]邰浩清,詹臻,黃玉芳.高等中醫藥院校基礎醫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8,17(7):607-610
[4]江凌凌,何彥芳.醫學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實踐與思考[J].重慶醫學,2018,40(22):2286-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