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出導向法是由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英語教學法,包括輸出驅動-輸入促成-輸出評價三個階段,其中輸入驅動和促成階段任務的開展,都能依靠翻轉課堂來完成。因此,筆者嘗試將產出導向法與翻轉課堂相結合,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設計及教學實踐,以期進一步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翻轉課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鄧露(1988.08-),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及應用語言學。
一、 產出導向法概述
產出導向法由文秋芳教授提出,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三個部分。教學理念是指導思想,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要服務于有效學習的發生,提倡輸入型學習和產出性運用緊密結合,強調不但要提高學生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且應實現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標。教學流程以教師為中介,由“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階段構成,是具體實現方式。其中,在“驅動”階段,教師必須為學生營造“饑餓狀態”,激發學生學習輸入的動力。在互聯網+時代,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互聯網技術,因此,此階段可以制作成微課并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
二、 翻轉課堂概述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顛覆了傳統的由教師主導的課上“知識傳授”、課下“知識內化”的一種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課前,教師將知識點制作成簡短的微課視頻并將其上傳至網絡供學生課余時間觀看;課上,教師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的設計,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測并促使其將知識內化,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導者,注重“以教導學”,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以學促教”,整個課堂圍繞著“學習”這個活動為中心開展。而翻轉課堂其中一項重要的理論依據正是產出導向法中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外語教學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指出,輸出既是語言習得的動力,又是語言習得的目標;輸入是完成當下產出任務的促成手段。為了成功完成產出任務,學生必須認真學習輸入材料,從中獲得必要的幫助。大學英語翻轉課堂中,課前選擇所需材料進行信息輸入,課堂上用課前所學知識進行練習、討論和探究,完成知識內化,并以說、寫、譯的形式來完成任務的產出,很好地體現了“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因此,翻轉課堂和產出導向法有機結合,能有效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三、 產出導向法驅動下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基于產出導向法,本文將大學英語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過程設計為產出驅動、輸入促成和產出評價三個階段。在此,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一單元的課堂教學為例,詳述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三個環節的開展。
1. 產出驅動階段。根據產出導向法體系,產出導向型翻轉課堂教學的產出驅動階段可以細分為以下三個環節:教師向學生呈現產出任務、學生嘗試產出、教師詳細闡釋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該階段均借力網絡教學平臺實現,以文字、微課視頻、音頻等多模態形式呈現。第一單元的產出任務為寫一封祝賀信。首先教師為學生呈現真實的交際場景,如朋友獲得某方面的成功,于是我們需要寫一封信去表達祝賀。其次,學生嘗試完成交際活動,親身體驗到看似簡單的任務并非易事。此時學生心中產生一種壓力和動力,形成“饑餓感”。最后,教師再詳細闡釋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其中教學目標包括語言目標和交際目標。讓學生清楚需要掌握哪些單詞、短語及書信的格式。
2. 輸入促成階段。根據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產出導向型翻轉課堂教學的輸入促成階段 (課上) 可以具體分為三個主要方面:教師通過語言進一步闡述產出任務,使學生清楚了解完成產出任務的步驟和每一步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對語言材料開展選擇性學習并檢查其學習進度,使學生能夠從輸入中選擇產出任務所需的內容,語言形式或話語結構;學生自主練習并產生語言產出,教師給予指導并檢查。這一階段,教師首先要向學生闡明該堂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掌握祝賀信的語言特點、書信格式及使用場景。產出任務是讓學生寫一封祝賀信給朋友、同學或家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分析幾封書信,首先掌握書信的基本特點,如格式、短語、詞匯。然后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后撰寫一封祝賀信。這一產出任務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交際情景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復制性地運用語言過渡到創造性地運用語言。
3. 產出評價階段。根據文秋芳教授的產出導向法理論,語言產出評價的方法包括即時評價以及延時評價兩種。本文探討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采用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相結合的產出評價方法。課上,學生提交已經寫好的祝賀信,以3-4人為一組,交換互評,討論每一封信的優缺點,同時教師參與到每一組的討論中,給予指導評價。每一組再評選出最優的一份祝賀信,于課后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供全班同學討論學習。
四、 結語
產出導向法與翻轉課堂的有機結合,構建了全新的大學英語課堂模式。輸入驅動階段使學生產生的“饑餓感”,有效地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保持著熱情,提高了學習積極性。輸入促成階段及產出評價階段高效地實現了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同時,即時評價與延時評價結合,也有效地改善了目前大學英語評價模式單一的現狀,實現了形成性評價,有效促進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文秋芳.“產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J].現代外語,2017,40(03): 348-358+438.
[2]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47(04):547-55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