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語習得中習得者的語言錯誤客觀存在,教師如何糾錯對于學生的語言學習至關重要。本文通過研究學生二語習得中的錯誤分類,提出恰當的糾錯策略可以在不挫傷語言習得積極性的基礎上,更加有效的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關鍵詞】二語習得;語言錯誤;糾錯策略
【作者簡介】王婷婷,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一、引言
行為主義認為一旦錯誤的語言習慣形成便會給語言學習帶來極大的失敗體驗,因此有錯必糾,對錯誤零容忍。隨著語言學的發展,人們開始以另外一種眼光來看待錯誤,提出了錯誤分析理論,Corder認為錯誤是語言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事物,對于外語教學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二、學生語言錯誤的分類
按照錯誤的語言范疇,把二語習得者的語言錯誤分為語音錯誤、詞匯錯誤、語法錯誤和句子語篇結構錯誤。由于母語的遷移干擾、目的語的干擾、課堂聽課環境因素及個人心理因素等的影響,學生在說和寫的語言輸出中難免會犯許多發音、時態、句法、搭配等各方面的錯誤。
1.前系統性錯誤、系統性錯誤和后系統性錯誤。Corder (1974)根據錯誤出現的系統性把錯誤分為前系統性語言錯誤( pre-systematic errors)是在語言習得者不了解目標語語言規則體系的情況下出現的語言錯誤。系統性語言錯誤(systematic errors)是指語言習得者發現了目標語的語言規則體系,但理解錯誤,形成了錯誤的目標語語言規則體系。后系統性錯誤(post-systematic errors) 是指語言習得者已經掌握了目標語的語言規則體系,但由于記憶流逝、緊張等種種原因從而產生的錯誤地使用。
2.全局性錯誤和局部性錯誤。Burt和Kiparsky (1972)從語言的交際功能出發將語言習得者的語言錯誤分為全局性錯誤和局部性錯誤( global and local errors)。全局性錯誤指違反了句子的整體結構,從而影響了整個句子的意義,產生交際功能障礙;局部性錯誤指如詞匯、短語等部分使用錯誤,但這類錯誤往往不影響正常的交際功能。
三、糾錯策略
馬冬梅(2002)認為糾錯主要圍繞5個問題展開:(1)外語學習者的語言錯誤是否應該糾正;(2)應糾正哪些錯誤;(3)何時糾正;(4)如何糾正;(5)由誰來糾正。Hedge(2000)提出糾正學生所有的錯誤是有害的,不影響交際功能的錯誤可以不予糾正。本人結合教學經驗對于學生的語言錯誤的糾錯提出以下策略:
1.隱性糾錯與顯性糾錯相結合。學生:I dont go to cinema yesterday because I have another important appointment.
教師:Oh, really? You didnt go to the cinema yesterday. Thats a pity.
學生:Yeah. I didnt go there. I missed a wonderful film.
在不影響交際的局部性錯誤發生時,教師可以采用重述(recasts)來糾正學生的語言錯誤,就是英語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糾錯策略。重述是隱性糾錯反饋形式,它能將反饋融入對話交流中,在不中斷對話的前提下在語境中將語言形式和意義自然結合,從而促進了學習者選擇性注意、復述 (Long, 1996)。
然而,盡管隱性糾錯反饋能保證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對話自然進行,同時又能使學習者自然地關注語言形式,但Carroll (1993) 卻認為隱性糾錯反饋通常沒有明確的信息幫助學習者找到表達中的錯處,他強調只有當學習者察覺到反饋中的糾正意圖,同時能夠找到錯處時,反饋才能真正對習得起到作用。這時對于一些全局性的錯誤,我們需要顯性糾錯的介入。如:
教師:You are not interested in Music, are you?
學生:No, I am interested in it very much.
教師:反義疑問句的回答需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So it is “Yes, I am interested in it very much.”
N. C. Ellis (2005)認為每個認知任務都應該把有意識和無意識學習的過程結合起來,因此隱性糾錯和顯性糾錯在學生的語言習得中都必不可少。
在某個語言知識點習得的初期,顯性糾錯有著更強的糾正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在早期就形成正確的目的語規則體系。然而顯性糾錯中斷了交流的自然性,具有一定的交際破壞性,因此教師要把握好何時顯性糾錯,何時隱性糾錯,何處顯性糾錯,何處隱性糾錯。
2.延時糾錯。一節課可以有兩個非常好就糾錯時機:一是在學生完成演示、交流發言后;二是在課堂的尾聲,可以留白幾分鐘用于糾錯。這兩類糾錯通常就是我們說的延時糾錯。相對于即時糾錯,延時糾錯有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延時糾錯中的“延時”是具有一定時效性的,即不能長于一節課的時間,否則會有明顯的缺陷。例如學生會遺忘剛才所犯的語言錯誤,削弱了糾錯的功能(Pawlak 2014)。對于教師而言,學生的每節課的語言錯誤在每節課內完成糾錯,不能留到下一節。
3.同伴糾錯。在英語學習中,教師一對一的糾錯,效率很低,可以發揮同學之間相互糾錯,尤其適用于書面英語的表達中,在糾錯的同時也是糾錯者自身對于語言知識的一個復習回顧過程。在同伴糾錯后,教師再集體評閱,這樣一可以提高效率,二可以利于老師掌握同學們的理解情況。
四、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1.掌握糾錯的時機。教師對于糾錯時機的掌握至關重要,對于全局性錯誤,要及時糾正,對于局部性錯誤,可以適度容忍。在隱性糾錯和顯性糾錯之間搭建好關聯,由于是非母語習得,教師可以在隱性糾錯中給予比較明確的糾錯信號,比如在重述(recasts)時給予多次有意反復,讓學生明確捕獲到糾錯信號,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提高學習語言的效果。另外,糾錯不宜過天,當天錯誤當天糾正,盡量減少語言錯誤在學生中重復出現的次數,從而幫助學生及時建立起正確的目的語語言規則體系。
2.關注糾錯對象的情緒。過多的否定糾錯會讓學生具有挫敗感,從而打消學習目標語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因此,教師在糾錯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反饋,確保必要的糾錯不會給學生帶來太大的壓力和消極情緒。教師要不斷調整糾錯的方式,保護好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Burt M., C.. Kiparsky. The Goof icon: A Repair Manual for English [M]. Rowley, Mass: Newhurry House,1972.
[2]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3]Long, M. H.. 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W. C. Ritchie, & T. K. Bhatia (Eds.),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96.
[4]Carroll, S., & Swain, M.. Explicit and implicit negative feedback: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learning of 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3(15).
[5]Ellis N. C.. At the interface: how explicit knowledge affects implicit language learning[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5(27).
[6]Pawlak. Error Correc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M].Berlin Springer,2014.
[7]馬冬梅.英語教學中小組口語活動后的學生自我糾錯[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7).
[8]王初明.應用心理語言學[M].湖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