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基
【關鍵詞】 農村兒童;家庭教育;缺失;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27—01
當前,農村學生家庭教育中“五缺”現象非常突出:親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學習缺“導、安全缺“護”。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深入調查,認真研究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對策,研究家校共育策略,進而教育好每一位學生。
一、面對監管不力,應該多一些深入了解
由于農村家庭父母親外出打工,孩子監管不力的現象已經成為常態。祖輩監護人哪怕多么“精心”,但歲數上的高齡,方法上的簡單粗糙,形式上的隨意、散亂和放任等,換來的只是孩子成績的每況愈下和教育的捉襟見肘。
筆者班里的一個男生,父母親雙雙到外地打工,由年邁的奶奶照管,因為監護不嚴,加之他自身任性、不服管教,于是變得喜歡打架、曠課,成績幾乎門門不及格,有的甚至是零分。最糟糕的是他不信任任何人,甚至對老師也不信任,喜歡和老師對著干,成為學校里的“霸王”。
面對這樣一個學生,我通過微信和他在遠方的媽媽進行了深入交流:原來他的爸爸給孩子小時候的很多“許諾”都沒有兌現,所以漸漸地,他不信任任何人。唯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才能對癥下藥。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些“溝溝壑壑”,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從一些特殊的渠道發現他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并俯下身去,改進細節,找出最好的、最適宜的應對方式和方法。
二、面對親情缺位,應該多一些對癥下藥
在農村,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次數少,和孩子溝通少。電話里除了問問“身體怎么樣”“這次考試怎么樣”等話題外,再無其他情感呵護的缺席使孩子心理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一個孩子究竟在家庭中做了多長時間的作業,家長是否又給布置了額外的作業,孩子在家中究竟在干什么?看似學生的家庭作業都完成了,錯誤率較低甚至全對,但是否有抄襲現象?孩子在家和在學校說的話是否一致……類似的問題都需要溝通,都需要家校之間經常聯系,需要學校和家長合作共育,找到可以改變和突破的渠道和方法。
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們都應該少一些整齊劃一,多一些對癥下藥。比如,可以通過打電話、微信交流、QQ留言等方式進行“點對點、一對一”的溝通,做到針對性、個性化、便捷性,還可以把“教子有方好經驗”“誠實守信好習慣”“他山之石金點子”等,在微信群中大力宣傳,實現信息同步和資源共享,促使家校溝通趨于及時、高效、便捷。
三、面對碰撞摩擦,應該多一些兒童視角
一部分農村家長,由于自身不能輔導學生學習,但為了升學等,就不顧孩子的感受請家教、買試卷、參加奧數班……當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強行“闖入”孩子的心靈和情感世界時,無論出發點多么正確,換來的只是孩子的逆反、家長的“恨鐵不成鋼”心情和家校間的溝通不暢。
有一個孩子很喜歡畫畫,有一定的繪畫天分,但家長以耽誤語數英學習為由,不讓孩子學畫,認為“畫得好,能幫助他考上好大學嗎?”還盲目地給孩子報了奧數、英語、作文等補習班,絲毫不顧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另一個家長認為自己的女兒絕對不能和任何男孩子接觸,為此他隨意搜身,隨意查看孩子的抽屜,私自拆孩子的信件,偷看日記和電子郵件,甚至采用欺騙、脅迫、引誘等方式要求孩子說出內心并不愿意被他人知道的秘密……
面對這些現象,家長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當孩子們因為某個愛好想去嘗試,當孩子把日記本視為不許別人染指的珍寶,并用“鎖”勾畫出他人不可隨意進入的內心世界的“警戒線”時,我們不能橫加指責、窺探和干涉,而是將心比心,從孩子的立場出發,找到一種更好的、更加溫潤靈活的方式去接觸孩子,和孩子溝通交流。
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面對每一位學生時都應該俯下身子,關注其內心,以此找到可以突破和改進的地方,打造和諧、高效的教育新時空,并讓孩子們在高效的家校共育中得到提升,讓其身心健康發展,最終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有用人才。
(本文系2018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及對策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WW[2018]GH044)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