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媛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走進了小學語文課堂,使語文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闊視野,使抽象的變成具體的、直觀的、生動的,并配上文字、聲音、圖畫,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整個課堂變得生動、形象、有趣,多媒體對小學語文教學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關鍵詞】形象生動 ?激發興趣 ?圖文并茂 ?巧用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046-01
一、形象生動,激發興趣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新的理念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隨著現代教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已經成為現代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在教學活動中,多媒體能給學生呈現出直觀的、生動的、具體的教學畫面,讓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變得靈活多樣,從而能很直觀地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習熱情,使他們產生強烈地求知欲望,進而為課堂教學營造出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比如,《秋天的圖畫》通過修辭手法來描繪了一幅秋收的熱鬧景象。由于小學生剛剛升入二年級,朗讀、閱讀能力都不是太好,加上年齡的特點,活潑好動,容易注意力分散,因此,先讓學生欣賞動畫設計,出示秋天的景象,同時教師解說:同學們,秋天到了,整個大地呈現出金黃色,好一派美麗的秋色啊!今天有一位神奇的畫家,他用手中的畫筆為我們畫出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就是秋天的圖畫。然后配樂、動畫、朗讀課文。哎呀,大家看到果園里的果子都熟了,就知道秋天來了,你還能從哪里發現秋天來了?孩子們對秋天并不陌生,憑自己的認知就能發現秋天。當然,我們不要把視線局限在果園里,他們什么都可以談,只要談出對秋天的認識和感悟即可,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興趣是學習動力,有了興趣,學習才是主動的、積極的。
傳統的教學有限,而多媒體是集聲音、圖畫、動畫、文字、視頻等多種信息于一體,給枯燥無味的課堂增添新的活力,在教學中恰到好處的運用多媒體,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文內容中去,有了興趣,學生才能愛學習,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因此,激發學習興趣尤為重要。例如,《植物媽媽有辦法》,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示植物在白天和晚上生活的狀態。一是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吸引注意力,激發好奇心;二是通過多媒體認識更多的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奧秘,激發學習知識的欲望。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立體的事物輸入圖像,大腦皮層和保持廣泛的興奮,使學生參與,學習興趣迅速興奮,激活。現代心理學說,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輕度,采用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教學目標和對象的特點,根據教學設計,結合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從而形成一個科學的教學結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荷花》,夏日炎炎,荷花盛開,那一方方美麗的荷花池,成了人們避暑的好去處。那么作者筆下的荷花究竟是怎樣的呢?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荷花的美,課前欣賞荷花的美景,并配上音樂,讓學生陶醉在其中,形象直觀的事物展示在學生面前渲染了濃厚的學習氛圍,通過多媒體將文中的景化為可聽到的、可看到的、可觸碰到的真實感受,在老師聲情并茂的講解中,學生感受到荷花的靜態美,這就是利用多媒體,它把音樂、動畫、圖像等教學信息結合在一起,把學生聽覺、視覺等感官一起調動起來,激發學習興趣,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二、圖文并茂,理解文本
在閱讀文本,理解文本的過程中,往往碰到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有一定距離的難點問題,有的復雜,有的抽象,這就讓學生學起來很困難,要突破這一難點,單憑教師講解也解決不了問題,這時就要利用多媒體,多媒體把文字轉化成生動形象的圖畫,幫助他們跨越思維的障礙,化難為易,進而突破難點,深刻理解新的知識,促進知識內化,提高教學效果。
比如《頂碗少年》,少年幾次驚心動魄的表演是文章的精彩之處,也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如何讓學生體會這些呢,明白掌聲背后的意義呢?單憑老師的講解是不可能達到效果的,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示了這三次表演的驚心動魄的過程,第一次:“在輕松優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過程。第二次:“少年很沉著,不慌不忙地重復著剛才的動作,依然是那么輕松優美……到最后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又是一個接一個艱難的轉身”。通過多媒體學生能一目了然感到表演的過程。第三次:“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于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這時讓學生說出三次驚心動魄的過程,這種把靜態的教學化為動態的課堂,大大促進了學生想象力,學生的思路頓時清晰了通過形象的畫面領略到了成功的含義,并沉醉其中,理解掌聲背后的意義。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運用實物演示,重點在演示的過程,認識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增進了學生真實情感的體驗。
比如,《天游峰的掃路人》,先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從文中找出關鍵詞,關鍵句子,體會天游峰的特點,讓學生從這些句子中反復品味天游峰的險與陡,在借助多媒體播放視頻,身臨其境的感受天游峰的險與陡。在教學不好理解的文本時,可采用對關鍵的字詞、句子用不同的顏色加深,形成視覺的沖擊,加深對文字的理解。當然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文本信息。多媒體的運用,不僅引導學生尋找美、感受美、理解美,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發現美、體驗美,并在實踐中積極地表達美、創造美,營造出一幅美的景象,讓多媒體貫穿整個教學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開闊視野,啟發想象
多媒體利用視覺、聽覺、向學生提供綜合信息,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形象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擴大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豐富感知材料很輕易的把學生引入所描繪的意境中,為培養學生想象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境。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這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思維是智力的核,兒童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運用多媒體提供形象、生動、直觀的材料,開闊視野,啟發學生對事物的分析、想象、概括能力。小學生的想象力是否豐富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思維的天地里,想象力就會激發,促進思維能力。
比如《坐進觀天》,提問“觀”是什么意思,坐進觀天又是什么意思?課文寫的是誰坐進觀天?結果怎么樣?啟發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再如《七律長征》利用多媒體再現當時長征途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啟發學生思考,如果是你,你是選擇堅持還是放棄?此時,學生的思維一下打開了,他們不約而同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在良好的身心健康和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營養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應只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更應向學生展示課本以外的知識,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去創造。
參考文獻:
[1]石曉琴.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合理使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0 (08).
[2]劉艷敏.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2011(07).
[3]魏勇峰.多媒體課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陜西教育,201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