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巧燕
【關鍵詞】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個性化;意義;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60—01
一、個性化培養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意義
語文寫作,本身就是一個抒發、記錄的過程,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在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語文學科特色,實施個性化寫作教學,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提高教學效率。
1.尊重素質教育發展需要。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推進個性化寫作已是學科核心素養指導之下的寫作教學的必然走向,要求教師在實踐中進行摸索。傳統寫作教學的方式刻板單一,不利于素質教育的發展,反而對學生的思維、想象等有所限制。在當前的小學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實現個性化寫作,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地位的要求。尤其是語文學科,其基礎性、人文性的地位更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感知,倡導個性寫作。
2.便于學生理解寫作的意義。在一個較長周期里,學生對作文都是充滿“恐懼”的,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而存在。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想轉變學生對寫作的認知,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寫作中,就應實施個性化的寫作教學,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認知,不逼迫、不強求,逐漸引導學生發現寫作樂趣,全面推動寫作教學的發展。
二、實施個性化培養的有效策略
1.確定個性化寫作指導思路。成為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當先轉變教學觀念,認清自身作為學生學習指導者、領路人的身份,多引導啟發,少要求命令,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他們自由表達,不管是含蓄的還是大膽直白的,反映在文風中都會體現學生的個性,教師如果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就能指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說出自己內心想說的話。正如一檔經典的詩詞吟誦節目,會選擇一些性格粗獷的人去朗讀岳飛的《滿江紅》,選擇邀請中性性格的演員去朗誦《木蘭詩》一樣,寫作也是一種表達,個性化的表達則鼓勵學生用文字說出自己的聲音。
2.實現作文個性化命題。在近年來的語文教學中,學生作文存在著千篇一律的問題,這是因為很多時候命題作文形成了固定的模板。縱觀近年來小學語文作文考試題目,有父母親情,有朋友友情、有描寫物件……不過如此。很多題材在反復寫作之下,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板,這種固定的主題限制了學生的思路與想象,與個性化寫作背道而馳。因此,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不再布置統一命題作文,而是給出一個大概范圍,倡導學生打開思路,自由發揮,切實推進了寫作教學的發展。
3.做好個性化指導。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有限,對語言文字運用尚未達到融會貫通,此時正需要教師加以指導,幫助學生用文字抒懷,完成寫作任務。首先,教師要嘗試了解學生的寫作思路,此時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班級討論會等形式,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再根據學生想選用的文體、引用的事件等作出具體指導。由于不同學生對于寫作的理解、感受也是不同的,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發展。因此,在組織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到學生不同的寫作能力,逐漸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和對待寫作,并非盲目地遵循要求去完成任務。作為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以更為專業和成熟的技巧去寫作,從而達到寫作表情達意的目的。
4.做好個性化評價。寫作水平的差異性促成評價的多元化。就一個班級而言,即便是同一個教師教,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他們在立意、選材、結構、語言等方面各有所長,體現在作文中就會有不同的閃光點。而傳統的評價是希望面面俱到,只有各方面都達到“理想”的狀態才會獲得高分,充當所謂的“范文”“優秀作文”,這樣做極不利于鼓勵寫作整體水平較低的學生,他們的作文總是得不到肯定,寫作熱情也一次次被低分澆滅了。因此,在評講作文課上,教師要一方面表揚并展示優秀習作,一方面要翻開有閃光點的學生的作文,宣讀并點評其精彩語句。這對寫作水平不高的學生是極大的肯定,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在這一次次點滴的肯定中得到激發。
總之,素質教育要求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個性化作文教學方式從根本上實現了這一理論,這種教學方式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本權利,滿足學生的發展要求,關注學生個體的層次差異,通過針對性的訓練,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教學效率的提升。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