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兄
【關鍵詞】 趣味實驗;生活情境;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83—01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新課改下逐漸開始重視小學科學教學質量。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認知能力的重要階段,小學科學課堂中趣味實驗的開展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及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相比傳統的教學方式,趣味科學實驗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它改變了傳統科學教學形式及內容上單一的現象,利用豐富有趣的科學實驗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科學知識。因此,教師應當注重趣味科學實驗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不斷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
一、小學科學趣味實驗的意義
1.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小學階段學生對于新鮮事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傳統的科學實驗課堂中,教師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單純依靠教材制定,使學生對科學教學產生枯燥乏味的思想,失去了對科學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及小學科學教學的順利開展。而趣味實驗教學方式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通過具有趣味性的科學實驗,在短時間內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科學的求知心理,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以高昂的熱情投入到科學知識的學習當中。
2.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在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理念下,培養學生勤于動手、積極思考成為小學教育的首要教學目標。小學科學教學中趣味實驗教學方式對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豐富有趣的實驗方式,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教學活動中,在充分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還能夠使學生理解與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通過參與科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展學生思維理解能力,在學生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的。
3.讓學生了解科學與生活的聯系
小學階段開展科學課程旨在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生活有所了解,能夠將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明確科學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傳統的科學教學內容單一枯燥,教學方式缺乏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存在距離,導致學生不愿接受科學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注重趣味實驗的教學模式能夠改善這一教學情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制定豐富有趣的實驗內容及實驗過程,激發學生對科學實驗的學習興趣,通過貼近生活的趣味實驗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科學實驗,能夠有效拉近學生與科學知識的距離,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二、小學科學趣味實驗的有效策略
1.設計有趣的生活情境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趣味實驗的設計過程,太過復雜的實驗道具及實驗過程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根據學生特性設計一些貼近生活的趣味實驗,為學生創建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能夠積極參加科學趣味實驗活動。例如在《筷子“折”了》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玻璃杯、水和筷子,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筷子插入水里后所發生的現象,引導學生對這種現象進行思考,也可要求學生用身邊的道具進行相同的演示,如鉛筆硬幣等,通過學生動手觀察和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學生理解與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感受科學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意識,使學生更加了解科學知識。
2.使教學內容更加具有趣味性
小學階段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特別是對于比較枯燥的教學內容更是如此。因此,教師在進行科學教學時,應當注重學生的好奇心理,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可以在課前準備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及實驗過程,通過趣味實驗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時,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小車和氣球進行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氣球使小車動起來,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參與實驗活動。
3.通過趣味實驗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大部分小學生存在勤于思考但疲于動手的現象,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在進行趣味實驗設計時,要根據學生這一現象合理制定趣味科學實驗內容,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勇于嘗試,積極動手,從而有效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燈炮亮了》時,為學生準備好燈座、導線等實驗道具,先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組裝,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實驗技巧后,逐漸增大實驗難度,在減少或增加實驗道具的情況下,引導學生組裝,反復幾次實驗后,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電路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趣味實驗對于小學科學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學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合理運用趣味實驗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真正地了解與喜愛科學,有效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