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虹
【關鍵詞】 游戲化;教學活動;幼兒游戲
【中圖分類號】 G61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95—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于各種活動之中”。幼兒游戲蘊藏著幼兒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機,其中多樣性、差異性、自然性等特點在游戲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這是游戲的本質所決定的。游戲可以鞏固和豐富幼兒的知識,促進其智力、語言等各種能力的發展。游戲也是幼兒普遍喜愛的活動,是最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形式及幼兒教育中采用最廣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僅接近幼兒生活,帶給幼兒快樂,而且還能使其人格得到應有的尊重,使其各種心理需要得到體驗,從而有效地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一、游戲化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首先,游戲實現了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使幼兒的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的運動能力得到了鍛煉,促進肌肉運動的控制和協調。其次,游戲促進了幼兒感知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再次,游戲實現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給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交往的壞境,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合作;游戲還實現了幼兒情感的發展,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快樂。由此可見,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來設計游戲是因為幼兒在生理和心理上發育的還不是很完善,而教學游戲化正是擁有這樣的優勢,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娛樂和學習的有機統一。
比如,小班的幼兒由于年齡特點所致,大都處于從家庭轉向社會的特殊時期,都明顯需要情感的呵護,對成人有較強的依戀,特別喜歡模仿,擬人化的心理特征特別顯著。他們對新的環境和新的事物會感到陌生、害怕、緊張,遇到困難不會表達,不會解決,不會上廁所,對老師和小朋友感到生疏。為了能讓孩子們盡快熟悉幼兒園的環境,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學習生活,喜歡上幼兒園,我們首先要從幼兒的一日生活細節入手,以關懷幼兒的心理健康為核心,組織大量擬人化的小游戲運用在各個環節中。如幼兒洗手環節:邊說兒歌邊洗手。洗完小手要“謝謝水龍頭”;喝水時:“拿著杯子的小耳朵,抱著杯子的小肚子”……幼兒邊說邊做,伴著擬人化的游戲很自然、很情愿地積極參與到各個生活環節之中,焦慮的情緒便轉移了,淡化了。
二、教學活動的游戲化
1. 音樂活動的游戲化
我在音樂活動中設計了“聰明的小白兔”游戲,先由老師當大灰狼(穿動物服裝),所有小朋友當小白兔(穿動物服裝或者戴頭飾),跟著音樂一起來玩。當聽到比較輕快的音樂時,幼兒就做小白兔的樣子,隨著音樂的節奏往前跳(左右跺腳)。當音樂停下時,幼兒立即把手藏到身后,各自保持一個姿勢原地不動。這時老師扮演大灰狼出來了,如果看到哪只小白兔動了,就說明它沒有躲好,大灰狼就要吃掉它啦,而被抓到的那只小白兔就當大灰狼,以此類推,輪流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感受到了音樂韻律的詼諧和有趣,增強了他們傾聽音樂的能力,體驗到了游戲的快樂。
2. 數學活動的游戲化
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是: “在生活和游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系,并且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作為比較抽象的數學教學,更應該緊密地和游戲結合起來。游戲能把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學習,能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能最大程度地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3. 安全教育的游戲化
在游戲中也可以進行安全教育,讓孩子們在無壓力的情況下,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比如,小班幼兒入園時,從不同的家庭來到了幼兒園,處在分離焦慮時期。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群體,游戲是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克服分離焦慮的最好方法。教師通過創設自由、寬松、舒適、安全的游戲環境,營造溫馨、快樂的教學氛圍,讓幼兒有在“家”游戲的感覺。在教師的悉心照顧下,幼兒可以與同伴建立親密的關系,并體驗到家的溫馨,感覺到家的安全。而在中、大班“娃娃家”的游戲中,“媽媽”總是叮囑孩子:“陌生人來了不要開門,不吃陌生人給的糖果,回家時要等爸爸媽媽來接,決不跟陌生人走。”這樣的游戲讓幼兒有了最初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感,同樣也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總之,幼兒園游戲化的教學,不僅改革了教學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觀的變革問題,我們要充分挖掘游戲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進一步探究如何把要傳授的內容巧妙地滲透到游戲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娛樂和學習的有機統一,使幼兒在游戲中愉快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