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積文 張國琴

【關鍵詞】 數學教學;有效;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26—01
成功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師生雙向互動和思維密切交流,而課堂提問是師生交流互動的主要載體和方式,因此課堂提問是否有效是教學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之一。課堂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饋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它不僅能起到調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作用,還能給教師提供反饋信息,以便教師改變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率。下面,筆者就課堂提問效率的提升策略,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數學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1.評價失當,學生不敢答。課堂上,總有一些教師缺乏耐心,學生一旦回答不上自己的問題,就不耐煩地指責。長此以往,學生便失去了回答問題的信心與欲望。
2.問題偏難,學生不會答。有的教師對學生的知識貯備和認知能力估計過高,提出的問題遠遠超出學生的知識范圍。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個體或者是小組合作都無法完成。這樣的問題,不僅起不到提問的作用,還會抑制學生參與的熱情,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
3.缺乏引導,學生不愿答。實際教學中,有一部分教師拋出問題之后, 自己置身事外,忽視對學生及時和積極地引導。這樣的提問非但不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會導致課堂教學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4.思考不足,學生片面回答。實際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后,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學生還沒有得出自己的結論,就急促地要求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由于沒有足夠時間進行充分思考,所以學生的回答往往不完全正確。
二、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對策
1.提問力求新穎。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要力求新穎、巧妙,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提升所授知識的吸引力。
例如,講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ASA) ”這一知識時, 教師先出示問題: 現有一塊三角形的玻璃, 不小心打破了, 碎成了如圖1所示的樣子。問: 利用其中的哪一塊玻璃片便可配一塊與原來一樣的玻璃? 實踐證明,這樣從生活中的問題出發,促使學生立刻投入到積極思考、探索答案的情境中去,有效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2.提問追求精準。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準確、具體,不能含糊。否則,問題拋出來后,學生左右為難,無所適從。比如,復習了“圓”后, 有一個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何用圓的相關性質和定理證明幾何問題?這樣的提問沒有分解和提煉,缺乏針對性和準確性,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3.分層提問有梯度。提問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梯度問題,使學習困難的學生有信心,中等學生有進步,優等生有發展。例如,在“多邊形內角和”一課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如下一系列的問題,從思想和方法上為證明定理打好基礎。
(1)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多少度? 你是怎樣知道的?(讓學困生回答)
(2)四邊形的內角之和是多少? 內角和等于多少度? 你是怎樣知道的?(讓中等生回答)
(3)n邊形有幾個頂點? 幾個內角?我們還可以“轉換”成多個三角形的內角嗎?應該如何“轉換”呢?(讓優等生回答)
4.提問方法要多樣。(1)聯系實際提問:結合新知識的內容和教學目標,觀察、分析并提出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問題。(2)逆向思維反問:根據內容,進行對立面、反方向提問。(3)乘勝追擊深問:在一個問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問答之后,緊追不舍,順著其思路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挖掘和發問,真正讓學生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4)舉一反三仿問:仿照相似的概念、定理和性質的相互聯系,類比提出某些相關聯的問題,進而通過比較和類推掌握所學知識。
5.提問之后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問,并巧妙地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事實上,學生只有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合作交流和獨立思考,才能正確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因此,教師需要一點“等待花開”的耐心,而不應該急促地讓學生說出片面的結果。
6.學生回答之后,及時進行評價。對于學生回答不完整或者回答錯誤的問題,既要及時補充和糾正,又要從積極參與、聲音洪亮、思路清晰、表達流暢等角度予以肯定,為學生下一次的正確回答爭取機會,暢通渠道。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