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子雯
【關鍵詞】 小學;音樂教學;體態律動;價值;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80—01
一、在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的價值
第一,有利于使音樂知識更加生動形象。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不強,無法充分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時他們在課堂上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長。若教師無法有效吸引其注意力,那么學生也就無法理解抽象枯燥的樂理知識,會導致整體的教學效果不理想。若教師可以運用體態律動教學,就可以將這些復雜抽象的樂理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具體,同時也便于學生理解。
第二,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認識。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為學生創造很多的體驗機會,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并且學會運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對音樂的理解與認識。
第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天性比較活潑好動,并且對外界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從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來看,學生在課堂上都是以跟唱的形式學習音樂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但是教師適當運用肢體動作引導學生,不僅有利于打破傳統枯燥的課堂氛圍,而且也為學生創造了輕松的學習環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能促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
二、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1.運用體態律動表現音樂情緒。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科學運用體態律動,引導學生全面感受音樂的情緒,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以及音樂感,這樣能夠確保學生全面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促進學生發展。比如,在教學《百鳥朝鳳》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了解進行表演,并且檢查學生表演的方法。若學生的表演與音樂的主題相符,教師應該給予表揚,并且讓表演得比較好的學生在全班學生面前做示范。此外,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明白只有與音樂情境互相符合的情況下才能合理地夸大表演動作;對于體態律動以及音樂情境表演有區別的學生,應該及時幫助他們找出存在的問題,并且探討出現區別的原因。通過這種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以良好的心態感受音樂魅力。
2.運用體態律動表現音樂節奏。節奏是音樂重要的一部分。具體來說,在音樂中一些歡快的、熱烈的音樂往往是用快節奏來展現;而莊重、憂傷的音樂通常都是習慣用慢節奏來表達。為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體態律動引導學生自主感受音樂的節奏。比如在教學《伏爾加纖夫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講臺上慢慢地行走,體會歌曲中纖夫的那種沉重之感;同時,指揮的動作也屬于一種體態律動。一般來說要表達激昂、憤怒之情時,指揮的動作也會比較大;而表達一些比較溫柔、平靜的情感時,指揮的動作幅度也相對小一些。比如,在教學《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時,教師在指揮時可以用比較堅定并且快速的動作來表達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屈不饒的精神;而在教學《向新世紀訴說》時,則可以運用一些比較緩慢、柔弱的動作來表達音樂的悲壯之情。此外,在學習《瑤族舞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教室內步行,用緩慢的步調表現出音樂的從容與安穩之情。通過運用體態律動來表現音樂的節奏,對于學生理解與學習音樂有重要的幫助。
3.運用體態律動引導學生理解音樂音調。一般來說,節奏與音調的關系是互不可缺,同時也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表達并且體現出音樂的情感。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節奏,同時引導學生充分運用體態律動來理解并且記憶音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巧妙地借助肌肉活動來給學生展示,比如對于教學中的4/4節拍中的弱拍,教師可以用一只手向上拍(弱拍與第四弱拍的動作是相同的),強拍則兩只手都是向下拍,次強拍則是一只手向下拍;而對于3/4節拍當中的強拍,教師則可以將手向上拍,弱拍則兩條腿各拍一次;同樣,2/4節拍當中的動作是基本上相似的,即強拍也是一只手向上拍,弱拍則輕輕拍一次大腿。基本上這些動作與音調都是一一對應的,并且也可以將音樂的音調直觀、形象地表現出來,加之學生要運用多種感官去學習,自然而然就便于記憶與理解。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