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摘 要]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統編語文教材的特點,努力挖掘文本中的人性美、語言美、文化美等方面的資源,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和文化傳承教育,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人性美;語言美;文化美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43-01
目前,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研究的熱點。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提升與發展、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四個方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文本中有價值的資源,如人性美、語言美、文化美等方面的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著名兒童文學家、語文教育家朱自強教授曾說:“兒童文學的人性價值是其語文教育價值的有機組成部分。教育就是要使兒童成為具有健全人性的社會一員。”統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的兒童詩、童話等作品。這些作品處處洋溢著人性之美。教學時,教師要借此對學生進行人性美的教育,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如,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的《樹和喜鵲》一文,開頭講了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接著寫這里種了許多樹,又飛來了許多的喜鵲,這時候樹和喜鵲都很快樂。這種由孤單到快樂是人性中最為本真的東西,充分體現了人性之美。再如,《小公雞與小鴨子》一課,表達了朋友間互相幫助的快樂;《端午粽》一課,介紹了吃粽子的快樂以及與鄰居分享的快樂等。這些都是生活中人性美的表現。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這種人性之美。
統編語文教材的很多課文都有著其獨特的人性價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出教材文本的人性美,讓學生去朗讀、品味,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這樣,為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
統編語文教材有許多文質兼美的課文。這些課文的語言優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教學時,教師要努力引領學生發現文本的語言美,讓學生朗讀體驗,受到美的熏陶,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如,《春節童謠》《姓氏歌》《小青蛙》《動物兒歌》《操場上》等文章,語言韻律強,節奏感好,深受兒童喜愛。教學時,教師要引領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感受到文本的語言之美。如,《青蛙寫詩》一文寫了這樣一件事:下雨了,青蛙說要寫詩,小蝌蚪說要給它當小逗號,水泡泡說要給它當句號……讀著這些優美的語言,學生的眼前不僅浮現出生動有趣的畫面,還學會了標點符號的用法。再如,《聽聽,秋的聲音》一課,作者用充滿詩意的語言表達了對秋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了對小興安嶺美麗景色的贊美之情。這些文章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給學生以美感。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使學生獲得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出文本中優美的語言,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欣賞語言美,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從課程的角度來看,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文化滲透,讓學生自覺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統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跟傳統文化有關的課文。因此,教師要借此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比如,《天地人》一課源自《三字經》中的“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這一部分;《金木水火土》則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元素有關;《姓氏歌》源自《百家姓》。這些內容,使學生一進入小學便接觸傳統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除課文之外,教材的插圖部分也體現出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如,《天地人》一課的插圖是以傅抱石先生的國畫《一望大家開》鋪底的;《江南》一課的插圖是傳統的水墨畫;《猜字謎》一課是以元宵節花燈為主進行配圖的……統編教材的許多插圖,都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出課文與插圖的傳統文化元素,引領學生品味、欣賞,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并自覺地傳承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統編語文教材特別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強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朗讀、背誦、拓展、實踐等活動,使學生初步了解、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并自覺傳承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總之,在使用統編教材中,教師要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以課堂教學為平臺,以文本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以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