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允如
[摘 要]雖然蘇教版教材并沒有明確提出“語文要素”的概念,但受統編教材的影響,我們在觀照蘇教版教材單元內容時,也能理出一條清晰的“語文要素”線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從學生的認知需要出發,通過優化課堂結構來整合這些訓練要素,將語文訓練點轉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針對蘇教版教材,教師要做到立體解讀,統整訓練要素的綜合目標;創設活動,優化訓練要素的推進路徑;多維呈現,彰顯訓練要素的綜合價值。這樣才能為豐富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奠基。
[關鍵詞]蘇教版教材;訓練要素;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52-02
統編教材“雙線并進”的結構設置在工具性層面上提出了“語文要素”的概念,明確了單元教學的語用訓練點,讓單元教學趨向統整與純粹。雖然蘇教版教材并沒有明確提出“語文要素”的概念,但受統編教材的編排影響,我們在觀照蘇教版教材單元內課文時,也可以理出一條清晰的“語文要素”線索。對此,教師需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通過突破要素的方法,將語文訓練點轉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聚焦于篇,提煉篇章中蘊含的訓練要素
入選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質兼備的典范之作,蘊含著豐富的語用訓練元素,但課堂教學究竟該怎樣提煉、研制屬于“這一篇”的訓練元素呢?一般來說,可以從三個維度展開:(1)學生現有的語文認知能力要求訓練要素的提取應契合學生的學習需要;(2)緊扣課后習題,讓訓練要素體現編者用意;(3)依循文本內容,讓訓練要素凸顯教材理念。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黃果樹瀑布》一文,教師先從學生寫作材料組織混亂的現狀出發,從這篇課文移步換景的行文思路入手,將作者結構設置的技巧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其次,這篇課文不僅描寫了作者觀看瀑布的所見所聞,同時也對自己的感受進行了詳細地描述,這也是編者之所以選擇這篇文章的匠心所在。為此,教師可以將“作者圍繞著黃果樹瀑布抒發了什么感受,怎樣抒發感受的”作為教學的核心點,幫助學生樹立起既關注文本內容,又聚焦寫作策略的意識。有了這樣的要素提煉,這一篇文本所承載的語用價值就得到了根本性的體現,為鑄造高效課堂奠定了基礎。
(二)著眼整體,梳理單元中關聯的訓練要素
雖然訓練要素在單篇課文中以散狀方式呈現,但從單元整體性視角進行觀照,就能發現訓練要素之間的關聯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瞻前顧后、前后串聯、連點成線,處理好同一訓練要素在不同篇章中所承載的價值,從而能夠在基于單元的整體視角下整體而教、連續而教、有針對性地教。
還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這一單元以描寫景色和名勝古跡為主要內容,每篇課文都運用了“細致觀察+豐富聯想”的方式展開描寫。基于不同的課文、不同的描寫對象,教師對這一縱觀整個單元的訓練價值點進行了這樣的板塊設置:首先,從《黃山奇松》一文描寫三大名松的語段中提煉出“細致觀察+豐富聯想”的寫作方法,明晰觀察與聯想之間的共生性;其次,運用上一篇課文中形成的感受來辨析與體認《黃果樹瀑布》中關于形態和聲音的描寫;最后,對《莫高窟》一文的內容進行賞析評價。
整個單元三篇課文,具備了相同的訓練要素,教師結合每篇課文的內容,依循著初步感知、提煉辨析、鑒賞運用的思維歷程,將這一訓練要素依照著不同層次、不同標準進行了落實。
(一)搭支架,扣好訓練要素的關鍵點
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因此,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就應該在學生現有能力的最近發展區中。這需要依托學生認知的發散處、瓶頸處、模糊處、臨界處,設置有鮮活情境、有明確任務、有技術策略的學習型支架,幫助學生在語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律。
如在教學《開天辟地》一文時,教師先后出示了兩組詞語“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要求學生說出這兩組詞語之間的共性特點。學生在統整對比的過程中發現:(1)這兩組詞語說的都是神話故事,都有一個法力巨大的神;(2)從詞語的構成上,都是描述了神在干什么。最終,學生將神話定位在“神奇”的特點上。
這一案例中,教師所出示的兩組詞語就是學生感知神話特質的支架,與學生原始化的認知經驗巧妙融合,使得學生對神話的認知不再停留在原本的感性認知上,而是引發了學生的內隱學習,強化了學生的語言構建。
(二)架臺階,夯實訓練要素的保障點
落實和突破訓練要素需要以優化的教學結構,讓課堂中每一個板塊設置、每一個教學流程都指向于訓練要素,讓學生在清晰而飽滿的結構下,學得充分,并朝著較高的目標達成度邁進。
如教學《灰椋鳥》一文時,教師緊扣課文中“實寫+虛寫”的描寫策略,設置了三個遞進式的學習活動。第一板塊:朗讀課文中描寫灰椋鳥歸林的語段,圈畫出課文中作者想到的、看到的,相機發現作者還描寫了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第二板塊:從語段拓展到全文,找出運用類似寫作策略的語段,并嘗試運用“實寫+虛寫”的方式對課文中沒有展開想象的語段進行拓展性補充;第三板塊:從課外讀物中選擇一組狀物類文章,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關注運用這一寫法的經典段落,在誦讀、品味與鑒賞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這三個層次的實踐性活動,不僅有方法的感知,同時也有遷移訓練,更有對豐富內容的鑒賞與辨析,讓學生在舉一反三的過程中突破訓練要素。
(一)強化多元性,凸顯訓練要素的共生價值
語言不是單獨呈現的,而是與審美、思維、文化交融共生的,需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彼此促進、相互支撐。教師要在活動設計中以具體的言語實踐為載體,在發展學生言語能力的同時,促進諸多元素的和諧共生。
如在教學《“番茄太陽”》這篇課文時,教師出示了兩組同音字“盲童、忙碌”“清脆、青翠”。教師緊扣字體、字形,講述人若是失去了自己的眼睛,就成為“盲”,而失去了自己的心,沒有任何空閑,也就成了“忙”人。在區分“清脆”與“青翠”時,教師則創設了相關的情境:一片_____________的竹林里,發出了一陣__________的鳥鳴聲。
如此設置教學,讓學生帶著文化的符號和視角進行感知、辨析與體驗,使學生看到了語言和思維之間的關聯。
(二)強化動態性,凸顯訓練要素的生成價值
在落實訓練要素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從原本純粹的預設方式轉向動態的生成過程,還要巧妙地整合課堂中暴露出來的差異和矛盾,強化學生與語文課程資源的深度互動。
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在執教《開天辟地》中描寫盤古“開天辟地”的一段時,除了引導學生仔細朗讀語段,感受神話故事的優美和神奇之外,還相機進行文本細讀,讓學生看看這一段有沒有學習上的問題。學生紛紛列出自己的困惑:為什么盤古一誕生,就會有一把斧頭?為什么一把斧頭就能將天地劈開?如果說里面都是混沌一團的話,為什么還會有光呢?這光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正在學生處于一片困惑中時,教師相機拓展了關于盤古開天辟地的另一個版本的故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閱讀,并交流自己喜歡哪一個版本的故事。
在這一案例中,教材中的文本已經不再是靜止而封閉的,而是呈現出鮮明的動態化和開放化的質態,在與其他文本交流的過程中生發出全新的價值和意蘊,與學生的原始化認知形成了深入融通。
語文教學中訓練要素的清晰化是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明確的。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就應該用自己專業化的視角,從學生的認知需要出發,開掘出切合實際的訓練要素,并通過優化課堂結構來整合這些訓練要素,全面推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