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磊 雷燕
摘 要:從當前我國社會經濟與高職教育的聯系出發,以電氣專業為個案,分析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和困難,提出了關于轉變教育理念,強化實踐教學和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等幾方面來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電氣專業;實踐;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8B-0006-02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產業升級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了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一偉大的宏觀目標。
在制造業全面升級這一大背景下,我國對于高等職業技術人才質量和數量的雙重需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加大趨勢。如何充分利用本院校的優勢專業資源,緊密把握經濟形勢變化,提升對學生的技能培養水平和院校辦學水平,最終培養出具備優良職業素養,創新精神和成長潛力的人才,是新時代中國制造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要求。
一、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打破傳統方法,根據地方特色對專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創新;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學目標來建立不同的教育層次。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在長期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中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教訓,在此基礎上對高職教育的內容進行調整和改革已經成為必然。
在我國目前的招生政策下,各地職業技術院校都是在本省內部招生,就業同樣以省內企業為主。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的辦學方向必須高度契合本省經濟的發展方向,在充分發揮自己優勢和特色專業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本地產業發展的需求進行相關課程內容和實驗實踐技能培訓的調整。
隨著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成為社會職業教育的主流, 高等職業教育同樣需要以終身教育為導向,做好對在職人員和畢業生員進行再教育、再培訓的長期規劃,并以此為契機和相關企業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相關課程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一致性。
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現狀
幾年來,高等教育的擴張,不僅帶來了本科生員質量的下降,而且使高職教育的生員質量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面對這種情況,要保證畢業生質量不下降,提高對教學質量教學水平的建設就成為了高職院校的重中之重。
目前,同一種專業并沒有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的教學大綱或教學計劃,均由各院校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制定和實施。這就導致了教學方案的制定隨意性和自由度較大,制定標準往往脫離教學實際,在執行過程中難以達到方案要求。
為了提升教學質量,許多高職院校直接采用了本科的教學方案,忽視了高職學生本身理論水平不足的問題,對高職本應重視的實驗實訓課程設置課時不足,實驗設備也不夠充足和完善。
高職教育要比本科教育更加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如電氣類專業,是需要以大量的實驗和實訓課程作為理論課程的基礎和補充的。高職教育有隨著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實驗設備和實訓內容,才能最大程度的縮小畢業生專業水平和崗位需求之間的差距。
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多數高職院校都沒有足夠的實驗設備、資金和專業技能師資力量來滿足師生對實驗實訓的要求。
例如:在《自動檢測技術》教學中需要利用傳感器,但許多院校受資金和其他條件所限難以配備,實驗也無從開展,只能進行理論教學;在《工廠供電》這類課程中,受安全條件限制,許多帶有破壞性和危險性的短路試驗是無法在學校的實驗室實現的。
我國高職院校同樣內容的實驗課往往只有一次實驗機會,例如《電路基礎》這類難度較大的課程,許多學生一次實驗課難以完全掌握和理解的,需要多次重復實驗。但學校現有的實驗室很難安排足夠的課時與師資力量來對學生進行多次培訓和輔導。
同時由于受到實驗課專任指導教師數量不足的困擾,許多院校都讓理論課教師兼職部分實驗內容,還有部分院校不得不通過縮減實驗課內容、降低實驗難度的方法來解決。以上這些問題無疑都降低了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
三、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法的改進建議
(一)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改進培養方式
西方發達國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開始了工業革命,因此在理工類高等職業教育的興起和研究也要早于我國,在長期的發展中他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例如,美國的CBE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學術能力;德國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的教育理念,和工業發展早期工廠、作坊里的學徒制有很多相似之處;英國的“三明治”課程以理論-實踐-理論交替進行,緊密結合的方式提高教育質量。
對于這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我們應當結合本院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特色。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產業升級,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不斷加速,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已經深入各行各業。在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的教育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畢業之后依然可以不斷成長,成為一個能夠適應未來行業發展需要的人才。
(三)與時俱進的加強教學質量建設
1.專業課程的改革方向: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直接面向生產一線,對學生的上手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想要培養出合格的畢業生,高職教育專業課的設置必須和工業生產所采用的設備、技術緊密聯系,及時更新專業課的內容設置;尤其需要根據一線生產技術的發展,及時更新實驗設備和內容,或建立較為完善的工廠實訓實習制度。在科目設置上,建立足夠廣泛的專業基礎性選修課,以便于學生按照自身的愛好與特長選擇合適的課程,加強學生就業時對不同產業的適應性。各地方院校應當根據本地區產業重點和自身特色,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以產業升級方向為導向,設置前瞻性的課程,使得專業課程改動的總成本降低。
2.專業結構的調整和新建:在調整專業方向和申報建立新專業時,應當發揮優勝劣汰機制,及時淘汰那些師資力量薄弱、就業前景不佳的專業。對那些本院校具有雄厚師資力量和專業特色,但是因經濟發展轉型等外部因素暫時陷入低谷的專業,應當從院校長遠發展考慮,適當縮減招生規模并堅持招生。在新建專業時,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方向和院校自身水平,適當擴展專業方向,比如,內蒙古地區院校應當在畜牧業、防沙治沙工程、農林草場等需求較大的相關專業方面加強建設。
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在本科和研究生領域,綜合高校采用派出教師作為訪問學者、互換學生等方法進行國際交流,加強教學水平已經成為常規做法。但在高職院校中,限于政策和經費等條件限制,這種做法還比較少見。今后應適當加強國際交流,學習發達國家在高職教育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方法,培養高素質的師資力量。
總而言之,在我國產業升級的大環境下,高職教育面臨著多重機遇和挑戰。我國工業體系完善,工業門類齊全,這是高職教育的巨大市場;同時也要注意避免過于廣泛地設置新專業,導致樣樣通樣樣松,失去了院校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總之各地方高職院校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是每一個高職院校職工都應當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良.高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2019,(6).
[2]羅春連,蘇淑賢,吳岸晶.大眾化階段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標準基本框架與開發路徑[J].高教學刊,2019,(13).
[3]曹衛中.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12).
[4]周萍.高職院校提高國際化發展競爭力的策略研究——基于國際影響力50強比較[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
[5]劉紅梅.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述評[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
[6]侍文庚.區域經濟視域下高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以江蘇高職教育為例[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