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課程改革推進的過程中,強調在新的課堂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創新教學模式的形式下,不但要積極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核心素養
語文作為一門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學科,此性質決定了在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性地位,從新課標理念、要求到核心素養這一過程來看,實際上是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傳承性過程,本文通過提高理解運用能力來培養小學生自主發展的核心素養;提高思維發展能力來培養小學生的社會參與核心素養;提高審美鑒賞能力來培養小學生的文化基礎核心素養這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注重閱讀教學方法,提高理解運用能力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新課改的要求來看,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核心素養是主要目標之一。例如小學語文課本上的大部分科普類文章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晦澀難懂的,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等,將內容中抽象的事物以圖片、聲音、視頻等形式表現,形象具體還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擴展視野,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鍛煉邏輯能力等。理解運用能力包括了聽說讀寫這幾方面,小學生要通過對語文的學習找到學習規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形成自主發展的核心素養。
二、發展思維能力,培養社會參與核心素養
實踐創新和責任擔當是社會參與核心素養的重要兩方面,培養這兩方面就體現在發展思維能力上面,這不僅可以創新學生們的意識和思維,培養敢于質疑提出問題的精神;還可以促進小學生的成長發展,使其具備責任感。比如《火燒云》這一課,很多小學生或許見過,但沒有仔細觀察過。在進行這堂課之前,本文作者就可以提前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和搜集的相關資料來對火燒云進行相關描述。這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語言組織上可以發現不足,學生自己可以形成質疑課本的習慣,同學們之間相互討論,也培養了其社會參與核心素養。
三、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培養文化基礎核心素養
審美鑒賞能力是語文中較高的層次要求,其需要積累一定的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只注重聽、說、讀、寫基礎能力的培養,很容易忽視審美鑒賞能力,這容易引導學生往死記硬背的方向發展。對于一些游記文章,課文里所描繪的一些景物,教師要學會引導,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對于比較優美的詞語,可以著重講解,讓學生理解到位,理解是運用的前提,只有充分理解之后,老師鼓勵學生造句,才能付諸于實踐。
四、開闊視野、關注社會,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語文,不能僅限于課本知識,學習的途徑要拓寬。在上好語文課的同時,可以安排一些活動,如觀看中國詩詞大會、參觀當地博物館等等,讓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獲得觀察生活、體驗人間百態,從而豐富人文情懷,開闊視野。也可以安排適當的閱讀課,下發名篇名著等書籍,讀經典就相當于是和名人進行一次心靈上的交流,可以在這物質縱流的社會安心下來,靜享閱讀時光。還可以通過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或者觀看一些民間新聞,體驗人間百態,學好語文之余情感也會得到一定的升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閱讀可以體會到文章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在感情變細膩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五、調動習作熱情,合理利用先進資源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習作是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成為知名作家”。作文既是新課改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語文素養與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在廣泛的閱讀和積累了一定的文化素養、具備了良好的文化底蘊后,如何才能有自己的優秀習作呢?教師要學會適當地引導,如教導學生們定時撰寫、交流讀書筆記。結合學生們實際閱讀情況要求他們在每讀完一本書后都應當有自己的一篇讀書筆記,定時在班級里召開讀書筆記交流會,可以集思廣益,提高寫作水平。教師還可以利用先進的技術來激發學生們的寫作熱情。每次習作之后選擇部分學生的作文進行精心批改,鼓勵他們參加競賽或者向學校廣播站、校報進行投稿,這樣會培養孩子們一種自豪感,增加他們的寫作興趣,使創作成為自發行為。
總之,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培養好學生的核心素養對于學習其他科目來說是如虎添翼,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要結合小學生自身特點,不斷改進創新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循序漸進地培養語文素養,提高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成莉蕓.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芻探[J].成才之路,2018(34):39.
[2]李寧.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121.
[3]段競華.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初步探索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30):60-61.
作者簡介:
楊世梅,甘肅省嘉峪關市,甘肅省嘉峪關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