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與實踐”的實施是一種基于問題和學生自主參與的學習活動。它有別于傳統教學,具有生活性、實踐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等特點?!熬C合與實踐”教學活動應體現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形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它與學習具體知識的探索活動不同,也不同于課堂上教師的直接教學。本文對此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綜合;實踐
新課標指出:“在小學各學段均安排了四個部分的課程內容,分別是‘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內容設置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客觀上,“綜合與實踐”教學受課堂條件制約,缺乏開展活動的有利環境;主觀上,相關方面教案、活動方案等參考資料少,考試要求低,教師學生體驗少,難開展。
基于如此現狀,筆者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針對“綜合與實踐”部分的教材編排,結合教學實例,提出幾點建議,僅供大家參考。
一、緊握內容,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綜合與實踐”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應用和創新意識的有效的載體。只有選擇恰當的問題,學生才能充分、自主地參與活動。這些問題既可來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師、學生開發。
(一) 源于生活經驗
“綜合與實踐”的內容與生活現實密切相關,力求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體驗到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的過程,從而積累經驗,解決問題。所以在主題選擇方面應選擇源于生活,貼近生活的主題。同樣,應該提倡教師自己開發適合本地學生特點的“綜合與實踐”的課程。
(二) 源于知識經驗
“綜合與實踐”的學習內容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學生學習了一定的內容后,才能更好地參與活動課程,所以活動課程要著眼于教材,綜合已經學過的知識,編排教學內容。
二、以生為本,合理拓展教學過程
“綜合與實踐”的學習活動包含體驗生活,積累經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四個部分,具有生活性、實踐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學生獲得知識,必須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同時也離不開自己的實踐,只有親身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在各方面得到發展。
(一) 課前提前準備,充分調查
蘇教版在“綜合與實踐”的開展中,每個活動雖然只安排了一節課的時間,可實際上卻要經歷布置任務、收集素材、整理數據、交流匯報、互相評價這樣一個過程,因此要做很多的課前工作,因為“綜合與實踐”的教學內容通常會與前面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有密切聯系,所以當我們在進行前一單元的教學時,就要提前讓學生做好安排,不要等要學了才去做。教師應該讓學生根據活動內容,提出要研究的問題和方案,然后課前做好調查,課堂上才能順利地進行討論和研究。
(二) 課中自主探究,及時評價
“綜合與實踐”本質上應該以探索問題為教學過程的主線,讓學生體驗分工合作,共同討論的過程,凡是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的活動,都可以設計進教學活動中。同時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綜合素養。教學中,一方面鼓勵學生自主參與活動,學生的自由度越大,創造機會的可能性就越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其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支持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經歷發現問題、提出思路、制定方案、交流討論、獲得結論、總結反思的過程。同時要注意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參與度,給予針對性的指導,要支持學生分享自己的成果。這對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習信心至關重要。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將感性的活動經歷升華為理性的活動經驗,從而形成樂于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態度。
(三) 課后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綜合與實踐”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討論相關的問題來理解知識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相關知識,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應用意識和能力。學生能夠帶著所學的知識,去生活中檢驗運用。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制定旅游計劃”一課時,通過一個旅游計劃中的人數、租車、購票、路線,消費等問題的研究,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經歷交流合作的過程,從而制訂了合理的旅游計劃,這樣的設計凸顯了數學學科的內容以及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與方法,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三、內外協同,教學方式不斷更新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課外延伸是必要補充?!熬C合與實踐”教學活動形式多樣,包括小游戲、小制作、小調查、小研究。一般說花費的時間比較長,需要采取課內外結合的形式。
(一) 對課堂學習的延伸
教師不能只注重課堂知識的教授,更要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例如教學“圓周率”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課后收集我國古代著名數學家祖沖之的知識,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例如教學“24小時計時法”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回家制作作息時間表,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通過繪制數學小報,書寫數學小論文等方式,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其他學習能力。
(二) 對社會問題的探究
在社會問題中,許多問題本身就是很好的數學問題,它體現“數學來自于生活,運用于課堂,回歸于生活”的理念。例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的短缺等問題,可以通過小調查的方式,一方面讓孩子們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讓學生經歷設計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案,并加以實施的過程,體驗建立模型、解決問題的過程。
簡而言之,雖然數學是抽象的,但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應運而生,不僅改變了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教師死板的教學手段。從長遠來說,它需要教師進一步探索研究,使活動課變得更加有趣。
作者簡介:
虞曉笛,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江寧區祿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