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重視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口算能力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也會加強學生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相聯系,能在生活中不斷加深數學知識的認識和應用。現在提倡對小學進行全面培養和素質教育,小學低年級數學口算能力就是其中的一項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基礎。因此數學老師要研究和應用相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口算能力
小學數學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而口算內容是低年級學習的重要部分。因此,數學老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應用各種有效教學方式,提高小學生的口算能力。這項能力對學生的智力開發及今后的學習有重要作用,因此數學老師要有效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一、 培養小學生數學口算興趣
低年級的小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主要是依據其興趣,這是小學時期學生的特點。低年級學生缺乏相應的自我控制能力,而數學的口算要求進行大量的練習和集中精力學習,然,枯燥機械的練習和學習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出現厭學情緒,進而使學習效果和能力下降。要對學生進行口算學習興趣的培養,老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第一,要設計和應用各種練習和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學習蘇教版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老師組織學生進行物品買賣活動,讓學生扮演顧客和售后員,計算購買的物品價錢,老師可以隨機設計算題目,鍛煉學生的計算和思維靈活性,以此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第二,在教學中要更多的鼓勵學生,對學生的進步及時肯定,讓學生具有相應的自信心,進而能積極練習和學習。
二、 引導小學生明確和理解算理和算法
在進行小學數學口算能力的培養時,要想提高其口算速度和質量,就要讓學生明確計算方法和算理,把口算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研究和應用合理的計算方法,促進學生計算效率的提高。例如,學習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老師可以應用實際生活情境開展教學,老師在課前準備相應的教學課件,在課堂教學時進行展示“小兔子請客,他給小松鼠準備了松子,第一個盤子里有7顆松子,第二個盤子里有9顆松子,那么他一共給小松鼠準備了幾顆松子呢?”以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形式引入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計算,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口算的興趣,同時也會讓學生積極思考和計算,并根據畫面展示進行想象,進而快速獲得答案。老師根據學生的計算,進一步提醒和引導,“同學們,你們能讓小松鼠一下子就知道小兔子給他準備了多少顆松子嗎?”學生會積極進行思考,同桌之間交流討論想出各種方法。于是就說:在第一個盤子里拿出1顆松子放到第二個盤子里,第二個盤子里就是10顆,第一個盤子里是6顆,一共就是16顆松子。接著老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松子,讓學生到講臺前動手操作,通過操作、思考、討論,學生發現了湊十法,并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湊十法的計算方法。進而老師對知識進行了及時歸納和總結,讓學生對“湊十法”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能熟練運用到實際計算中。同時,老師給學生列出類似的口算習題,學生會興趣高漲地進行計算,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相應知識,提高了其口算能力。
三、 趣味練習是提高低年級學生口算能力的重要途徑
要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口算能力,必須提高其運算準確率,這要在不斷的練習基礎上才能實現。小學生進行口算練習有很多方法,有人們常說的心算,要求學生不借助其他工具進行計算,這種方法比較枯燥,學生在練習中會疲勞,產生厭煩心理。現在的小學數學老師通常不應用這種方法進行學生的口算練習,特別是進行大量練習時,都會設計相應的情境,營造愉快輕松的氛圍,讓學生在沒有思想壓力的情況下積極計算,同時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設計相應的游戲,在游戲中進行相應的口算,鞏固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口算準確率。如常用的過河游戲、找朋友游戲,這是小學數學課本經常應用的課堂數學游戲。這種游戲靈活方便,學生比較喜歡也容易操作,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要根據所要訓練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游戲設計,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高效口算能力的訓練,以達到有效培養學生口算能力的目的。在進行教學和練習中,老師還要及時對其進行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增強準確度和提高計算速度,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口算是其重要的內容。數學老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學習內容,研究和應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在不斷的學習和訓練中,逐步提高其計算準確率和速度,達到有效提高小學生口算能力的目的。在提高口算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萬昌.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J].學周刊,2016(2):146.
[2]張學儉.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J].神州,2017(33):180.
作者簡介:
周紅梅,福建省寧德市,寧德市華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