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在中小學期間是其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可以對中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糾正產生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形成優良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本文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以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有效性
一、 前言
學生開始進入學校的關鍵階段是小學階段,這也是學生人生中十分重要的階段。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知識灌輸的傳統教育方式已經無法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必須將廣大學生的學習基本情況作為立足點,確立新的教育教學方針,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道德與法治。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及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道德與法治的含義與我們所熟悉的中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核心思想是基本一致的,那么將道德與法治兩個概念共同作為一門課程的時候,就更加強調了這方面教育對于學生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視的,法治教育將大大提升中小學生對于法律法規的認知高度,從而使其更加重視法律的權威,認識法律生活的重要性。
時代發展的迅速程度已經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新時代信息傳播媒介的大量普及和使用,使得中小學生所能接觸的世界已經不能受到學校的限制。在中小學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階段,對學生的教育迫切地需要正確的思想道德引導,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與學習,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對法律的認識以及對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從而形成自我約束能力,提升道德修養。
三、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現狀
教學改革的進行雖然已經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方面的教育還是在采用傳統的書本知識灌輸的方式進行,課堂基本還是以教師為核心,學生被動接受為主的教育方式,如此枯燥的教育形式使得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時缺乏自身對于這門課程的主觀接受,難以很好地吸收課程內容。再加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方式方法較為單一,學生容易把法治教學與講道理混為一談,從而產生抵觸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
四、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分析
(一) 轉變教學理念,使學生高效學習
教師應該轉變現有的教學理念,應力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因為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到獲取知識的方法比獲取知識本身更加重要,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學習效率必然會大大提升。對于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需清楚地認識到基礎理論對于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性,這樣也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全方面素質的提升,使得學生夠理解高效、正確的學習思想,掌握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本身需要逐漸改變教學理念,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交給學生自己,改善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局面。小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屬于難度系數較高的知識點,但是當學生主動地去理解知識并且對所學的知識做出自己的總結歸納的時候,也是能夠得到相當好的學習效果的。
例如人教版第一單元第三課“呵護我們的身體”,在實際的教學中,單純地灌輸身體健康的意義顯然是不符合教學目的的,此時教師就可以傳統的教學理念,把學生看作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己進行探討和交流,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二) 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營造輕松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而教師作為教學的輔助,輔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定位,使得學生自己主持自己的學習任務,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參與感,從而能正確培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而發展成為有用的人才。教師致力于營造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要根據學生的反饋表現做出更多的反應和改進,當學生興趣低下的時候要找到其中原因,力求改變傳統的課堂環境,從而提升教學效果。通過不斷地探索,對整體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過程進行持續改善,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使其可以成為國家未來的可用之才。例如,在講解“大自然中的快樂”時,為了能夠給更好地激發學生對大自然魅力的向往,可以帶領學生對我國的地圖進行觀察,并與其他同學一起觀察和思考中國地圖的形狀,如像一只“大公雞”,隨后教師可以介紹我國不同地區美麗風景,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遼闊疆野的認識,而且還可以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來挖掘大自然中的快樂,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 更多地加入案例教學,使教學有理有據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僅僅采用枯燥的講解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教師應該更多地加入實際案例到教學中,這樣不但可以讓教學有理有據,也使得本來理解力不強的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道德與法治知識,這也是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之一。例如,在講解“傳媒與生活”時,部分學生都接觸過電視、電腦以及手機等傳媒工具,并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傳媒工具及作用,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瘋狂動物城》電影上映的時間,你們是借助哪些傳媒工具來得到該信息的?有的學生說從手機上獲取,有的學生說從電視上獲取,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從廣播上獲取,這樣的案例教學,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傳媒與生活的認識,確保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 小結
在對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需要從自身做起,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主動幫助學生尋找學習定位,還應該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各種因素,準確分析并且做出改變,以便于更好地將道德與法治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蔡風義.弘揚法治正能量傳播道德新風尚——芻議如何增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J].考試周刊,2017(42):96.
[2]唐中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11(25):108.
[3]史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取之不盡的源泉[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3):73-78.
作者簡介:
魏雪芹,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集美區李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