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京
摘要:在人類漫長發展歷程中,玉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秦漢至今,玉石不僅視為祭祀場合的重要法器,還被現代人冠以財富、權利的象征。隨著時代變遷,玉石的造型設計與做工成為判斷玉石價值的重要標準,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可見玉石的造型對于玉石的價值有著重要的影響,精美的玉雕需要精湛的工藝設計來展現玉雕的內在,讓玉雕顯現出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讓玉雕更好的傳承中華人民幾千年的歷史文化。
關鍵詞:玉雕造型;演變過程;文化內涵
玉石經過精湛的雕刻工藝形成完美的造型,被稱為玉雕。玉雕是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產物,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時代鮮明的特征。造型設計代表著一個民族對于文化的追求,將玉石造型雕刻成為精美、獨特、簡潔大氣的外型,有助于我國民眾對社會審美意識的提高。因此,在玉石雕刻過程中,要充分展現玉石的內在文化,提高玉石的收藏價值。[1]
一、玉雕的演變
玉雕的形成是雕刻玉石而成,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玉雕的造型也在不斷演變。公元前21世紀,人們對于大自然還未充分了解,當時趨吉避兇仍是那一時期人們尋求生存的一種本能方式。先人不具備觀察事物外觀和事物表現的能力,再加上造型工具的匱乏,這極大的限制了先人對于玉石造型的塑造,他們只能通過簡單的圖形和線條進行創作。盡管當時的玉雕造型未達到精美絕倫,但我們仍能感受到祖先們對于事物“美”的追求。奴隸時期的玉雕造型多為圓潤、規整、線條流暢的外型,到了封建社會的戰國、秦漢時期,人們提高了玉石的造型能力,在玉石造型中加入裝飾,使造型增添了一絲色彩,打破了玉石原有的呆板外型。此時,造型設計多為祭天玉璧、祭地玉琮、封官爵玉佩等,祭天玉璧與祭地玉琮人們在古代多用于祭祀神祇,而封官爵玉佩一般用于為官人士進行爵位分配,以及文人雅士的裝飾等等。到了隋唐時期,收到波斯文化的影響,玉器上的造型設計增添了浪漫主義元素,而唐代盛行佛像,很多玉石大多以佛像為題材進行相關雕刻,如唐代“幼學瓊林”中有名的瑪瑙盤。到了明清時代,海外貿易增多,整個玉石市場為了更好的出口外銷,導致玉雕外型更加精美絕倫,不乏玉雕造型出現繁復的情形。例如當時蘇州最有名的玉雕藝人陸子岡,他發展了刀刻法與聯歡會制作工藝,創造出各種一體雕工藝品,至今模仿者不斷。明末時期的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有良玉雖集京城,工巧則推蘇州。”最具代表性的巨作“大禹治水圖玉山子”,也是世界最大玉件之一。到了清朝時期,中國古代的玉器出現了史上最繁榮的時代,融合了各種傳統工藝以及朝代所具有的代表性風格,為玉雕造型的時代特征帶來超高的藝術造詣。[2]
二、玉雕造型的內在
玉石的開采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玉雕因在圓潤堅硬的玉石表面進行精湛的雕刻技藝而聞名于世。玉石雕刻雖然在雕刻過程中也要繪制出平面圖,但是卻與傳統繪畫中的繪圖有很大區別,傳統繪畫的制作過程是從立體圖像想象轉變為平面構圖,最后的出圖結果也是平面成圖。而玉石的雕刻過程是從立體圖像轉變為平面構圖后,在轉變為立體成型。兩者的結果截然不同,所要表達給受眾者的感官以及意識形態的構成都有著很大區別,玉雕造型設計的內在主要表現在技術上的美以及藝術上的美等等方面。[3]
(一)玉雕造型選材
現今我國的玉石材料多達上百種,每種玉石材料的晶粒粗細、密度高低、顏色多樣、形態圓潤等等,存在著明顯變化。因此,在進行玉石雕刻時,雕刻師雕刻的工藝程度決定著玉石的最終價值,一件精美的玉雕往往在取材上需要反復篩選后再進行造型。由于玉石的原料都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產生,形狀和條件相比一般的石材都更加嚴苛,這種客觀的因素極大的限制了玉石的開采量,對于雕刻師在雕刻時要盡可能的減少原料的損失,它不像雕刻木雕和泥塑那種可塑性強的材料,雕刻師在進行造型時,往往看玉石的形狀、手感、觀賞角度等,通過觀察、揣摩,最后確定玉石適合進行怎樣的設計,有的玉適合雕刻人物,有的玉適合做山子,有的玉只能雕刻花草而不能雕刻其他,從而最大限度利用原材料。[4]
(二)玉雕造型的展現形式
玉雕的分類在雕刻技法上大致分為三類:圓雕、浮雕和透雕。
圓雕是一種可以從多角度、多方位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具有極佳的觀賞性,使用范圍廣,是市面上最常見的一種雕塑形式。例如立體人物雕像,這種大面積的雕塑都可以采用圓雕進行設計,觀賞者在看到圓雕造型時,能夠全方位多角度進行觀察,滿足人們多角度欣賞玉雕的感官要求。圓雕這種工藝設計的兼容性極強,可用于市面上大多數玉石的造型設計,從抽象到具體題材皆可創作。浮雕是平面與立體設計的藝術形式,他介于二維繪畫與三維立體圓雕之間進行設計。在設計中,浮雕既可以依附于某種載體進行設計,也可以自成一體進行設計。與圓雕相比,浮雕的實體感不強,通過壓縮辦法來處理玉石,靠透視因素來展現三維空間,只提供一面觀看。因此,在許多建筑平面中,浮雕占有一定優勢,他引起壓縮和空間占有率小等特性,常用于環境、建筑方面的平面裝飾。透雕建立與浮雕之上,通過精簡浮雕,使浮雕大部分平面設計為鏤空狀,定義為透雕。透雕的鏤空背景也分為單面雕和雙面雕。雙面雕則是介于圓雕與浮雕之間,也稱作凹雕,凹雕基本運用在雕刻小物件中。[5]
(三)玉雕造型的藝術美
玉雕以一種美的形態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如果脫離美這種造型設計,玉雕就變的黯然失色。玉雕造型設計時通過獨特的工藝手法對玉石進行加工,使珍貴的玉石與雕刻師的精湛工藝有機結合,讓成品玉雕及趣味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玉雕在造型上重設計,講究形式美,所涉題材多反映周圍生活,以情感為主線,表現手法與繪畫形式有所不同,玉雕往往是高度概括事物的變現形式,利用夸張和象征的形式進行設計[6]。
(四)玉雕造型的材質美
玉石自身的美是大自然賦予玉石獨特的特征,這也是玉雕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隨著觀察可以發現,玉雕在外觀、質感、花紋、顏色等等都不相同,有些材質表面恰似開裂、有些則恰似石紋、有些呈現出風化火燒等外觀,這就需要雕刻家通過觀察比對后,將玉石進行更適合的產品設計,以發揮玉石本身的特征,讓觀賞者在觀賞時回味無窮[7]。
(五)玉雕的結構美
玉石在進行雕刻時,要注重層次感,講究空間分布疏密的處理。對玉石進行雕刻時,須仔細觀察玉石的外觀、將玉石開采地的來龍去脈進行詳細調查,對于外觀不同的玉石進行分類設計,塑造前也要對實物進行鉆研。例如,在進行樹葉設計時,要觀察玉石是否擁有樹葉的脈絡,單塊玉石是否利于雕刻,適合哪種雕刻方式,以此在保證玉雕精美的同時,也利于精簡人工[8]。
三、玉雕的顯現
我國玉雕造型設計大致分為三類:單行重復與變形、復形重復與變形以及復雜圖形。
單行重復與變形是現代平面設計的基本原型,通過將形體進行縮放、鏡像、重復以達到塑造美感,這種設計形式在玉雕市場應用頗為廣泛。復形重復變形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包括單行重復與變形,另一種包括同一單行與變形。整體單行重復變形是把造型中的某一部分簡化為一個抽象單元,這些單元的外型相同,但內容不同,可以組合多個元素進行重復組合。復雜圖形在玉雕類型中,一般以山水、人物、花鳥等為主題。整體造型層次分明,設計外觀沒有明顯的差異性,對于玉器的選擇形狀也更加嚴格,一般選用圓形、三角形、長方形等。例如,唐代玉雕白玉鏤空飛天佩,刻畫為一個仙女飛天的造型,仙女為短批發、下身穿著衣裳,右手舉著蓮花放于耳側,身后衣裙拖于身后,長長的飄帶縈繞腦后,腹中雕刻為三朵云,整體人物造型下為連綿的云朵設計。該作品對于唐代飛天造型的設計比較真實,仙女刻畫體態阿諾多姿,展現出唐代的特色,與西方飛翔人物的刻畫有所不同,西方多為有翅膀造型設計,而我國在這件藝術品的設計上采用絲帶縈繞的方式刻畫,將仙女在空中飛舞的景象刻畫的栩栩如生。玉雕造型在設計中要學會造型創新,千百年來,玉雕的形象大多為人物、動物以及山水等形態,這樣的設計往往都是通過簡單的線條將玉石進行夸張刻畫,而通過創新手法,在玉雕造型設計中進行合理的創新,才能更好地顯現玉雕的美,發揮玉雕的最大價值。[9]
四、總論
玉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設計中注重內在與顯現的把握,其背后重要的意義是讓人們繼續設計的關鍵因素。玉雕凝結了勞動人民對于生活的美好愿景,是幾年前來悠久歷史的傳承,玉雕造型在設計中,應結合玉石自身的特點、通過密度、外觀形態、瑩潤色澤以及觸感等等進行鉆研設計,對于建筑墻體方面和裝飾環境、人物等各個方面采用不同的雕刻工藝進行雕刻,避免材料的破損,發揮玉雕的最大價值,讓玉雕精美的文化底蘊在人們代代相傳。[10]
參考文獻:
[1]羅理婷,郭杰.傳統文化元素在玉雕造型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評論,2017(6).
[2]陳景.論中國畫與玉雕的內在聯系[J].明日風尚,2017(18).
[3]王新慧,王娜.造型藝術風格視角下的玉雕創作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72(9).
[4]馬華飛.基于玉雕專業素描教學的幾點思考[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7(16).
[5]佚名.關于玉雕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思考[J].新鄉學院學報,2018,183(5).
[6]徐云棟.玉雕造型設計的內在與顯現[J].上海工藝美術,2014(03).
[7]徐云棟.淺談翠青玉[J].上海工藝美術,2015(02).
[8]劉海.傳統圖形元素在現代廣告設計中的運用[J].大舞臺,2011(09).
[9]劉海.日常生活審美化抑或審美符號化——對“日常生活審美化”命題的質疑[J].電影評介,2010(01).
[10]劉海.調適完善潞安發展戰略 建設既強又大國際化新潞安——潞安集團發展戰略論證會在北京釣魚臺召開[J].黃河,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