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占文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重要的藝術瑰寶,它不僅融匯了豐富的歷史,更是集百家之所長的藝術形式。千百年來,傳統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載體,得到了廣泛的傳承與發展,成了一種具備獨特魅力的藝術。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以西方音樂體系為標本,加之現代化、城市化迅猛推進,流行音樂快速發展導致大學音樂課堂中傳統音樂受到冷落,音樂教學喪失了應有的平衡。鑒于此,本文從大學教學的視角,對傳統音樂在大學音樂教學中的融入展開探討,通過對融合價值的深入分析,形成傳統音樂教學策略,以期為傳統音樂的融入提供思路。
關鍵詞:大學音樂;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融合
一、前言
長期以來,傳統音樂是重要的歷史承載,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與情感,屹立于藝術之林。傳統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傳承形式,對于現代音樂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價值,尤其是基于國家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更需要適應現今的發展潮流,大力挖掘與弘揚傳統音樂價值,使之成為一張彰顯歷史的文化“名片”,為大學音樂教學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突出在大學音樂教學與傳統音樂的融合,極具劃時代的文化及美學培育意義。
二、大學音樂教學中傳統音樂的融合價值
(一)沉淀音樂修養和人文精神
傳統音樂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性,通過社會政治與倫理道德的融匯,彰顯了以“和”為基礎的審美準則。由此,借助傳統音樂中所蘊含的深刻價值,可以為學生傳遞更清晰的文化內涵,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提供寶貴素材,同時還能夠完成良好人格的塑造,最終形成更全面的教育新格局,使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得到彰顯,并成為大學音樂教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二)深化文化底蘊與傳統精神
基于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受到多元文化因素的影響,在自我意識上更突出個性化與獨特性,熱衷于推崇外來文化,而對本土的傳統文化涉獵不足,從而在大環境的影響與制約下,使傳統音樂始終無法進入學生視野。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到,隨著我國文化自信理念的推進,傳統音樂文化越來越受到關注,透過傳統音樂在大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傳統音樂中所蘊含的文化特質等到釋放,感染與激勵學生熱愛傳統文化藝術,重塑傳統音樂的傳承價值,提升民族認同。
(三)開創新的社會風向和人文景觀
古人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大學音樂教學是美育抓手,傳統音樂更是如此,借助傳統音樂中的文化傳承,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其對傳統音樂產生更多的感性認知,推動傳統音樂藝術的發展。與此同時,通過傳統音樂所傳遞的信息,可以給予學生更豐富的文化認知,從人文性、表現力及美學特征等方面,讓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及不同語言背景下,傳統音樂的人文價值,進而實現對傳統音樂認知的重構,為傳統音樂與音樂教學的融合提供了新選擇。
三、大學音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教學策略
(一)夯實基礎,強化傳統音樂教學能力
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尤其是大學音樂教師在傳統音樂教學中,占據著關鍵性的地位。大學音樂教學中必須要以傳統音樂教學能力提升為重心,關注傳統音樂傳遞的核心元素,使教師對傳統音樂的理解得到拓展與充實,使之能夠建立傳統音樂文化核心素養,實現由能力拓展向教學實踐的延伸。另外,針對當前教師隊伍發展的現狀,還需要探索專業化、規范化的發展路徑,幫助教師在培訓中獲得全面提升。而圍繞教學實踐來看,在大學音樂教學理念下,應當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在現有教學資源基礎上完成整合與創新,通過制定完備的教學方案與策略,提升音樂內容的傳導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所收獲、有所啟發。并且,基于新時代背景下的音樂教學理念,還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與結構,通過對傳統音樂內涵的挖掘,最終實現傳統音樂及文化的滲透、保護與傳承。
(二)扎實創新,增加傳統音樂課程內容
在現代教育理念及體系的發展背景下,傳統音樂素材的融入捉襟見肘,大學生受多元音樂文化的驅動,更熱衷于流行音樂或者國外音樂,這也使得傳統音樂的地位被持續弱化。因此,為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大學音樂教學應當以文化自信為牽引,重視以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積極為我國傳統音樂正名,借助對傳統音樂課程的開發力度,為中國傳統音樂提供更有利的保護與傳承空間,使大學音樂課程中融合更豐富的傳統音樂素材,依托課程教學內容的增加與創新,幫助傳統音樂教學走出當前的窘境。一方面,要強化傳統音樂教學體系的構建。即要從教學理念發力,突出傳統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也要從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上入手,引導學生對傳統音樂的理解,提升傳統音樂在大學音樂教學中的占比和話語權。另一方面,要深化傳統音樂課程設置。對于學生而言,在音樂學習方面存在著主觀選擇的因素,而音樂課程則呈現出客觀引用的特點,因此需要從權威性的角度進行探索,引導學生理解傳統音樂中的價值。
(三)寓教于樂,開展傳統音樂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音樂教育的一種創新方式,音樂教學活動各類繁多、形式多樣,可以是校園外音樂故事的尋找,也可以是校外民間藝術家專業授課等,通過上述活動的牽引與深化,讓學生可以在音樂中尋求快樂。此外,學校中蘊含著豐富的可挖掘資源,對于傳統音樂的教學而言極具優勢,即可以將校園歷史作為承載,挖掘傳統音樂素材,通過與校慶、文藝匯演及節日慶典等內容的融合,使傳統音樂能夠在其中大放異彩,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傳統音樂背后的故事,從中體驗到人類的發展史,讓傳統音樂的光照進每一個學生的心中,最大程度地彰顯傳統音樂的魅力。當然,傳統音樂教學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應當將其回歸鄉土,通過鄉村民俗音樂會的新載體,讓傳統音樂回歸發源地,充分展現傳統音樂中的價值。
(四)滲透德育,積極拓展音樂教學體系
傳統文化是音樂獲得生命力的不竭源泉,通過對傳統音樂的深入分析與挖掘,可以讓傳統文化得到復刻與傳遞,助力大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收獲,使傳統音樂中所承載的道德教化、心靈啟迪都能夠得到傳承,進而加強對學生思維觀念、文化認知、道德情操及價值觀念的影響,為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費爾巴哈說過“音樂是情感的一種獨白”。因此,大學音樂教學除了傳遞基礎聲樂知識外,更需要立足于學生德育高度,不斷加強教學體系的建立與拓展,將傳統音樂教學與德育相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思維,通過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及正確價值的傳遞,展現出傳統音樂的真正力量。比如,在對《黃河大合唱》的深度解析中,借助嗚咽、悲壯、咆哮、怒吼的黃河的旋律和節奏,讓學生從更深層次了解傳統音樂,從情感上接受文化的滲透。
四、結語
總而言之,正如馬赫迪所言:“一個民族如果失掉了自己的傳統音樂遺產,就很容易形成亡國意識或者變成別的民族的附庸,而進入他人的文化圈。”當前,大學音樂教學應以此為訓,不斷在音樂教學中充實傳統音樂,借助傳統文化滲透的力量實現傳統音樂價值。同時,借助多元化的教學體系與模式的變革,不斷夯實教育基礎,使傳統音樂能夠重新屹立于大學音樂教學之巔。
參考文獻:
[1]杜亞雄.何謂中國音樂?——兼談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態特征[J].音樂探索,2016(02):15-18.
[2]王耀華.古今·中西·音樂與文化——中國傳統音樂形態學研究談[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01):95-107.
[3]樊祖蔭,趙塔里木,徐天祥.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保護與開發的現有策略與當前困境[J].中國音樂,2015(01):19-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