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軒
摘要: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良好音樂素養及音樂教育能力的應用型專業人才,音樂教育專業的高校畢業生要適應不斷發展的新時代要求,需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及自我創新的能力,為此,就要求高校對學生培養的教育觀念及方式進行創新,在重視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提升其審美鑒別能力,教學實踐能力及創新實踐能力。
關鍵詞:音樂教育;專業實踐;音樂審美;教學實踐;創新實踐
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的和諧、百業的繁盛,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得益于人才的培養。因此,提高全體國民的整體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教育的最終目標。要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的、和諧的發展,用具有一定審美價值取向的美的精神來培養人尤其重要,音樂恰恰能發揮這樣的作用。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人的全面發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統一的發展。音樂在培養人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等方面起到非常獨特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是根據不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它反映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也是制定教育目標、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據。”[1]教育目的是從國家或整體社會角度來制定的教育總目的,是總體性的、宏觀的。
一、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應加強能力的培養
(一)重視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
音樂是實踐性、操作性極強的專業,應重視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注重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就是紙上談兵,那肯定是不行的。專業實踐包括:社會實踐、教育實踐、藝術實踐。不僅要求畢業前的綜合大型實踐活動外,還應該在一到三學年每學期開展一次,讓學生有更多的鍛煉機會。音樂藝術是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活動,必須通過演唱、演奏等實踐活動才能體現它的存在,感受它的魅力。那么在音樂教育的活動中,必然也需要通過演唱、演奏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音樂、體驗音樂情感、理解音樂藝術。音樂表現類的如聲樂、鋼琴、民樂演奏、管弦樂演奏、合唱指揮等,都是通過強化學生技能技巧的訓練,融入學生的真情實感,從而展現音樂藝術的美的特征,在生動活潑的藝術實踐中加深對音樂內涵的理解。
(二)注重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
音樂審美,是音樂藝術的重要特點。人類的音樂活動就是一種創造音樂美、接受音樂美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更是音樂學科的神圣使命之一。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并且始終貫徹這一基本理念。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必須以音樂審美鑒賞作為統領。音樂教育專業的一些課程如音樂美學、音樂欣賞、音樂風格與體裁、曲式與作品分析、視唱練耳等,都是從理論的高度來解構、分析音樂作品,這些課程的教育教學一般以音樂作品為范例,形成音樂美的感受,再通過理論學習指導,從而達到提高感受音樂美的鑒賞能力,最終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三)強化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
不同的用人單位可能對畢業生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就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而言,主要就業去向是中小學校,但不管是什么樣的用人單位,抑或是工礦企業,聲樂、器樂專業能力突出固然重要,但如果再擁有較強的教育能力,則會更受用人單位青睞。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方式大多還是以理論與專業技能教學為主,教學實踐能力培養類課程偏少。在進行理論與專業技能教學的同時,讓學生較早地接觸教學實踐內容,增強學生教育教學意識,培養人才意識,表達表現意識,歸納總結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教育教學方法,重視教育學、心理學等教學相關類課程的學習,加強以專業的教學技巧為依托的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實際課堂教學為主導,切實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為就業能力培養奠定結實的基礎。現今許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經常上舞臺,卻很少上講臺。很多學生專業都能夠拿到高分,可是走上講臺卻無法很好地展開教學活動。課堂教學能力屬于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必然要具備的核心能力,它是衡量一名教師是否可以勝任該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
(四)重視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要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能游刃有余地駕馭崗位工作,除提高其自身的專業能力、教學實踐能力外,還必須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高校階段的學生已經都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能力,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感悟也都有自己的認識,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給予學生施展才能、表現自我的空間,讓學生可以得到身心的放飛[2]。如何才能使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就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多元化教學活動或實踐鍛煉來對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進行強化培養。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課題研究、在課堂上引入探討式開放類話題、布置研討式作業或組成教案編寫及教學設計小組等方式;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助教的角色參與到實踐的教學活動,以通過真實的工作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強化[3]。
(五)增強學生的教師角色意識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就業規劃納入人才培養過程,實現職業教育與專業能力教育的有機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社會競爭力。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著力塑造學生的教師身份意識,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教師角色的訓練,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職業要求,樹立其專業自豪感與責任感,強化學生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的不斷追求上進的自覺意識。依托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不斷深化學生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理解,培養學生樂于教學、善于教學的意識。
二、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學生在適應社會需求、履行崗位職責、充分發揮其專業屬性及教育屬性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幫助。因此,高校在音樂教育專業教育教學中,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教學實踐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貫徹不斷創新的教育理念,以強化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對教育教學的方式進行不斷改革創新,使音樂教育專業的高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及社會美譽度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辭海:教育學·心理學分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2]張永春.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思考[J].戲劇之家,2019(08):185.
[3]趙遠征.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措施探討[J].北方音樂,2017(1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