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然
摘 要:論文分析了應用心理學和家庭教育相關理論,探討了應用心理學對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學齡前子女溝通作用,最后提出了應用心理學視域下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學齡前子女溝通建議,以期可為推進父母與學齡前子女溝通提供合理建議。
關鍵詞:應用心理學;家庭教育;學齡前子女;社會化
兒童最早接觸的社會單位是家庭,因此其對兒童心理的影響最為關鍵。在兒童的生活模式中,主要是撫養者擔當著言傳身教的角色,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兒童,使兒童逐漸掌握社會知識、社會規范和生活經驗。家庭教育的優劣,不是單方面取決于父母的教育動機和教育內容,更取決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對于兒童的應用心理學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兒童的行為和表現對于父母的行為也有一定影響,雙方的相互作用對于兒童的進程存在著一定的影響。由于應用心理學已經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對心理學的健康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凸顯了心理學的地位。因此基于應用心理學探討應用心理學視域下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學齡前子女溝通策略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理論基礎
(一)應用心理學
應用心理學在我國社會實踐中運用極為廣泛,對社會各個領域的起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1]“一般認為,它以實踐應用為主要目的,研究如何將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個人和社會的各個方面。”應用心理學包括了心理學的諸多分支領域,理論認為,應用心理學以實踐為依托,對心理學的諸多理論應用于實現實中的各個層面的體現。如將心理學應用于教育教學階段、將組織心理學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將健康心理學應用于醫學領域;將犯罪心理學應用于司法領域。從上述研究來看,應用心理學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服務的領域也極為廣泛,對推動社會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2]以社會心理學為例,中國目前在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文化等方面都正值變化成長的關鍵時期,近年來很多社會帶來的問題增加了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利用應用心理學可以解決包括兒童家庭教育問題。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后,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
明晰應用心理學,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范、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征,適應社會并積極作用于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它是人和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應用實踐,個體學習社會中的標準、規范,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個體在實踐過程中是一種持續終身的經驗。應用心理學便是促使個體向社會化轉變的心理特性。
二、應用心理學對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學齡前子女溝通作用
(一)恰當合理溝通有助于兒童習得社會生活的基本行為規則
由于人類生活具有一定的規范性,人們為了實現這種規范制定了各類復雜而又系統的行為準則。只要當人們掌握、遵守和適應了這些規則,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個個才能從各自的生活中獲得他們想要的自由。兒童通過接受家庭教育,漸漸掌握了社會生活規則,經過父母等長輩長期的知識灌輸和家庭教育,在日復一日耳濡目染的影響中,兒童漸漸將長輩們的價值觀和行為規則慢慢融入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之中。
(二)恰當合理溝通有助于培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包括謙讓、幫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贈等。親社會行為是高尚道德行為的一種表現,也是個體應用實踐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兒童并不是天生存在親社會行為能力,要養成這種行為需要經過教育和訓練。兒童通過接受適當的家庭教育,了解和經歷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呵護,了解家人之間相互的體諒與照顧,通過大量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再加上兒童心理認同感的強化,當兒童以后碰到相似情景時,這些親社會行為就會很好的表現出來。
(三)恰當合理溝通有助于兒童建立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
人是群居動物,在現代社會生活必須學會交往。交往是對人最基本的要求,交往能力的高低是個體能否適應社會重要指標。兒童的交往分為兩類:一是兒童與父母等長輩的交往,二是兒童與同齡人的交往。兒童與父母及長輩的交往表現在有意無意的觀察中,通過與長者的交往獲得處理各類問題和與不同對象交往的能力。兒童與同齡人的交往則表現在他們通過家庭教育中獲得的知識與同齡伙伴們分享和驗證,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和處理爭執與矛盾的能力。
(四)恰當合理溝通有助于培養兒童正確的角色意識
根據應用心理學的理解,角色是對群體或社會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待,角色意識就是個體對這種期待的認知和態度。正確有效的角色意識通常能幫助我們探討“我是誰?我應該干什么?我能夠干什么?”等人生最為基本的問題。從兒童來到人世的那天起,就已經處在了一定的人際關系之中,就已經被社會生活賦予了某種角色。經過后期潛移默化或灌輸式接受的家庭教育,兒童通過與父母或是其他的長輩們實際的交往與互動,漸漸明白自己是誰,漸漸明白應該怎樣和生活中的其他成員相處,漸漸明白自己能夠做什么來獲得自己所期望的東西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兒童的角色意識不高,不明白每個角色的意義,不明白如何進行角色的轉化,那么在兒童的應用實踐過程中會受到阻礙和束縛。
三、應用心理學視域下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學齡前子女溝通建議
(一)在溝通中創造和諧家庭氛圍
每一位兒童都是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在科學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當把孩子放在平等公正的位置上面,像對待大人一樣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想法,同時教育孩子也像父母對他們的尊重一樣尊重長輩,依靠民主的方式對兒童的應用實踐發展十分有利。一些家長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個人財產,對孩子的教育也變得十分的個人情緒化,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和重視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應用實踐發展,以社會代表的身份對其進行應用實踐。
(二)在溝通中有針對性的在實踐中發展兒童的親社會行為
應用心理學認為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謙讓、互助、協作和共享等有益行為即為親社會行為。父母對家中唯一的子女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中怕化了,他們的百依百順和遷就縱容導致孩子既渴望伙伴們的友誼,又無法做到謙讓、互助、協作、共享的尷尬局面。作者認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盡量參與孩子們的活動,比如,將食物與大家一起分享,而不是鼓勵縱容孩子一個人獨食;參與孩子的游戲,在游戲中鼓勵孩子對同伴適度的謙讓,既能提高孩子玩耍的興致又可以培養孩子協作的精神;父母在關心孩子的時候適當教育孩子互助的重要性,讓孩子學會以同樣的方式照顧父母,使孩子在感受關愛的同時也懂得關心別人。
(三)在溝通中鼓勵兒童在園積極與他人交往
交往是指個體與社會中其他個體的交流與往來,是現代社會生活對個體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人對社會生活是否適應的重要指標。在幼兒的應用實踐過程中,將交往分為兩種:第一類是幼兒與成年人的交往,第二類是幼兒與同齡人的交往。在于成人的交往中,兒童基本是擔當著模仿的角色,觀察長輩的一舉一動以用于自己的行動。而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兒童則能通過自己的認識與同齡的其他個體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通過對同伴的關心與照顧中學會正確的為人處事方式,同時也在與同伴的爭執和誤會中獲得協調關系的能力。由此看出,父母應該多鼓勵甚至創造一切條件支持兒童與同齡人進行交往,支持他們多多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引導他們結交更多的朋友。
(四)在溝通中培養兒童的角色意識
對兒童進行應用實踐十分必要,培養兒童對角色的意識,教育兒童掌握社會生活規范,控制自己的行為,在不同場景和環境的社會生活中合理的進行角色轉換。一個人只要生活在社會上,就必須適應應用實踐發展。生活離不開社會,人離不開與人交往,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應用實踐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應該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問題,為兒童的應用實踐發展和未來奠定扎實的基礎。
四、結語
綜上,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貫穿于父母對孩子的一切教育活動中,既有廣泛性,又有一貫性。由此看出,父母自身素質的提升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優化是兒童健康發展的核心因素,是科學理性有效培養下一代的基礎。我國應用心理學的發展雖然與西方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心理學職業化制度的完善,我國應用心理學的發展已初現發端。隨著應用心理學的不斷發展,其對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學齡前子女溝通的作用將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應用心理學書系總序[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郭金峰,寧錦歌. 家庭教育缺失對兒童的影響及對策[J]. 繼續教育研究,2017(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