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 特殊學生 ? 多元化教育
中等職業學校“特殊學生”是指在生理發育正常的情況下,由于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在思想品德、學習習慣、心里健康、人際交往、行為舉止、價值觀念等方面偏離常態,與其他學生表現差異的學生。幾年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利好消息不斷,中等職業學校發展較快,規模不斷擴大,生源差異也隨之增大,特殊學生越來越多,如果處理不好,不僅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甚至關系到學校的發展和穩定。實施多元化、差異化教育對處理特殊學生的問題,對人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多元化、差異化教育的理論基礎
我國古代孔子主張的“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非常符合現在職業學校的現實。“有教無類“ 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就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對學校來講擴大了生源范圍。“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針對學生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進行教育,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對策,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具有豐富的現代內涵,它的實施對于學生個人、教師、家長、學校都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也為我們正確對待特殊學生提供了理論依據,他實驗研究后提出,智力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決問題并有所創造的能力,并初步界定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八種(后來又補充到十)主要智能(即語言智能、邏輯智能、數理智能、空間只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修正了以往教育評估的功能和方法,成為“多元化、個性化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石。中職校面對越來越多的特殊學生,必須改變"一刀切”的做法,改變固有觀念和人才評價標準,重新認識到“每位學生都是某一領域的天才”,施以多元化、差異化教育,讓其“各有所學、各有所長、各得其所"。在今天中職學校學生差異性越來越大,在招生進校后,實行多元化差異化教育是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良策。
二、實施多元化、差異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會發展對人才多樣性需求。社會發展到今天,行業細化,新行業、新職業、新崗位及其新的要求不斷出現,崗位對素質要求呈現多元化趨勢,學生在校能發展特長成為今后就業和特續發展的優勢,具有一技之長,就有用式之處。
(二)中職生源差異性增大的現實。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措施,使得各種類型學生匯集到中職學校中來。其中有正常初中畢業的應往屆生,也有企業職工、退役士兵、新型農民、務工返鄉人員、還有失學在家的以及罪滿釋放人員。他們文化基礎差距大,經歷各異。成長背景、家庭教育、性格、興趣愛好、習慣特長、情感體驗等都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多樣性。給學校教育、管理帶來新的問題,如果還沿用單一的教學、管理模式和人才評價模式是難以適應的。
(三)中職問題學生增多的需要。根據調查,中等職業學校新生中問題學生"所占比例偏高,且呈增長之勢,表現出來的問題復雜多樣,只有加強調查研究,區別對待,對癥下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中職特殊學生的表現及成因分析
(一)目標不明、動力不足。經常無所事事,積極性不高,實效性不強,懶散、拖延,缺少活力和生機,混日子現象嚴重。
(二)理論學習上的困難。厭學,跟不上進度,難以進入學習狀態,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類學生多數是學習基礎太差,有的是長時間沒有學習所致。
(三)認識錯位,行為有偏差。有的獨主性差、道德意識缺失、有不良行為習慣; 有的看問題、辦事情,是非不分,美丑難辨,沒有法律意識,做事不計后果。
(四)性格問題,自控力差。有的性格暴躁,有的過于內向,易于感情用事,常因瑣事發生沖突。有的心理失衡、難以交流,因缺少關愛或長期壓抑而出現心理偏差,需要加強心理輔導。
分析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個體差異、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長觀念、教育方式不當,家庭關愛不足,家長的行為習慣的負面影響;學校教育管理模式單一,措施不力,學校環境,師生關系,評價方式等都有影響。社會方面的協作配合不到、教育資源的分配利用、制度設計、法律法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影響。
四、實施多元化、差異化的策略與路徑
(一)轉變觀念,改變人才評價模式
實施多元化、差異化教育,首先是轉變觀念,確立新的人才觀,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幾乎每個人都是聰明的,但聰明的范疇和性質呈現出差異。用賞識和發現的目光去看待學生,重新認識到每位學生都是一個天才,只要我們正確的引導和挖掘他們,每個學生都能成才。在教育目標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張將所有學生都培養成全才,而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來確定每個學生最適合的發展道路
其次是正確對待問題學生,要理解、尊重、容忍、接納,真誠相待,以愛感化,學生差異性不應該成為教育的負擔,相反,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再次要改變新的考核評價辦法。
(二)創新教育管理方式,厚愛+嚴管
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發掘資優學生,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機會,使他們茁壯成長。進行“愛心教育”,轉變愛的方式,有針對性的進行“滴灌式”滋潤問題學生荒蕪的心田,春風細雨,定能催生出茁壯的嫩芽。厚愛是前提,嚴管是保證,約束有利于良好品質的形成。觀念的變化帶來教育管理和教學行為的變化,一切從關注學生,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去考慮問題。用“多元智能”來教學的策略,改進教學的形式和環節,努力培養學生的多種智能。例如重視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以利于人際智能的培養。在教學環節上重視反思,培養學生的內省智能。課堂教學豐富多彩,課堂互動形式多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積極協調,整合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要真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就要進行教育資源的整合,積極協調將學校影響、家庭影響和社會影響融合起來,請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生活情況、情感變化等,明確提出對學生的具體要求,配合學校一起教育學生;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走進企業,感受社會現實,用自己的眼睛看社會,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行情感體驗,培養獨立能力;改善學校周邊環境,開辦“家長學校”,建立起來家校合作體系。社會開放相關教育資源,請老師、家長、學生去學習,去服務、去鍛煉,真正創建全社會配合的育人機制。
(四)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提升技能水平
職業教育培養人才就是為了就業,簡言之就是就業教育,沒有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做基礎,學校、老師、學生不能與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密切接觸,學習的針對性不強,就無法實現零距離就業,更談不上培養高素質。立足學生實際探索職業技能證書“1+X”模式,培養一專多能人才。
(五)推行職業生涯規劃,科學規劃人生
職業生涯規劃是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甚至對其人生開展的持續的、系統的計劃過程。學生制訂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夠為學生的前途和發展帶來良好的促進作用。有了規劃人生的意識,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參與,提高行動效率。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制訂人生規劃,引導學生對環境、對自己、對其他人、對社會有一個認識的基礎上,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有效地自我認識,形成對自身的定位,并朝著自己的目標,制訂出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實施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進行修改和調整,讓學生明確將來的發展是建立在現在的努力基礎上的,知識、技術、技能和品德、習慣、職業素養等都是長期形成的。實行彈性學制,可以先就業或創業,到企業鍛煉,也可邊學習邊創業,只要有利于學生發展,都應積極探索。每個學生都要有一份自己的人生規劃,把“我的夢”與“中國夢”有機融合,在“有夢、追夢、圓夢”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蔣乃平.職業生涯規劃(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郭堅,周新獻.多元智能理論對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促進研究[N].河南科技報,2017.
[3]曹珺.中職生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02).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