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 張軍
摘? ?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分析歸納法等研究方法,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村中小學校的教育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臨夏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已經影響農村教育的發展,并提出整改建議:健全機制,深化改革,突出重點,豐富內涵。
關鍵詞: 民族地區? ? 農村中小學? ? 教育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村中小學取得的成績是眾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后,我國農村教育事業駛入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的健康軌道。然而,由于我國農村人口眾多,教師素質偏低、辦學條件偏差及家庭教育偏失等原因,導致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育結構單一,農村應試教育積重難返與當地生產和群眾生活脫節,忽略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將影響農村教育的發展,成為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一、臨夏州農村中小學教育現狀分析
臨夏回族自治州為西北經濟欠發達地區,目前全州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或許是全國農村中小學教育普遍性問題的縮影。為此,筆者對所在的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義務教育現狀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調查。調查重點采用訪談法,在選擇訪談人群時,依據典型性和廣泛性原則,采取發散的方式,通過面對面交談,再結合問卷調查等方法,探詢臨夏州農村中小學教育面臨的問題,共謀改進教育對策。
(一)當前教育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從實施新一輪課改以來,臨夏州農村中小學各個學校都開展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校本培訓,力爭使教師盡快適應新一輪課改的需要。但是,學校教學管理仍然沒有跳出“老套式”。任何一項目標都不是輕易就能實現的,教師的教學方式更不是在短時期內就轉變得了的。除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個人素質等因素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受到學校的教學管理內容和方式的影響,致力于學校教學管理的改革,亦是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用應試教育的教學管理方式管理和評價教師,難以讓教師產生符合新課改精神的思想觀念和教學方式。
(二)入學兒童減少,學校分布規劃滯后。
農村人口出生率持續降低,學齡兒童逐年減少,農村中小學在校人數日漸萎縮。隨著臨夏州農村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及九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政策的實施,為了給孩子更好的起點,一些農村年輕夫婦寧愿把孩子送去較遠的城鎮小學。另外,一些外出務工的父母選擇讓子女在其流入地就讀,這樣家長能隨時照顧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消除后顧之憂。以上種種導致農村中小學招生越來越困難,中小學生人數日漸減少,導致學校不得不縮小規模,一些地方開始讓較小規模的中小學被動合并或者停辦。
(三)教育經費短缺,教學課程難以實施。
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的短缺首先體現為教育經費的不足。最近幾年,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漸加大,但相對于城市而言差距依然很大,主要體現在硬件設置、軟件配置、技術支持及人員培訓等方面,如:體育場地器材不足、體育設施不全且老化失修、微機室和實驗室器械寥寥無幾、音體美教室形同虛設、校園的信息化及教師的現代化資源匱乏等,所有這些都需要大量經費予以支持。再者,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經費實行分級管理和調配,農村學校接受資源有滯后性,造成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音體美等不少課程都因教學設施的缺乏而難以有效實施,現代化的教育設施難以高效使用;由于信息渠道不暢,難以營造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文化氛圍;加上教師進修學習機會較少,能熟練或基本操作電腦的不足半數,中小學生難以通過網絡獲取最新的教學資源,實現遠程教育資源共享“遲遲在等待”[1]。
(四)辦學條件仍然制約著教學活動的開展。
盡管近幾年國家對中小學義務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增大,但相對于城市中小學來說,長期的邊緣化使農村中小學與城市中小學的硬件設施差距還是很大。一些民族地區的農村中小學雖然校舍得以逐步改善,但是最基本的實驗設備、教學器材奇缺;微機室、語音室、音樂室、圖書室等功能性教室沒有,有的只是“空名頭”或者設備過舊;計算機缺少更新維護,一些學校“班班通”設備質量不高,用不多久就問題多多。教育基礎設施的陳舊和缺失,讓一些學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改善教學卻苦于沒有理想的設備,制約義務階段素質教育的發展和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五)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整體年齡偏大。
臨夏州農村中小學除個別鄉鎮的幾所高中學校師資力量相對較為雄厚一點外,小學老中青教師數量比例嚴重失調,只有一些受過專業培訓,部分完全憑借自己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部分教師教法陳舊、觀念落后,教師隊伍整體存在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狹窄等問題。通過查閱一些鄉鎮教師的檔案資料發現,教師平均年齡為48歲,其中50歲以上的占61.8%,不僅年齡較大,而且學歷偏低。在幾所小學中,縣州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少之甚少,初中學校稍有改觀。面對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一些老師在義務教育新課改中顯得力不從心。據調查,造成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薄弱、結構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遲緩和事業人員缺編嚴重,很難注入“新鮮血液”,臨時招聘代課教師也是無奈之舉[2]。
(六)應試色彩較濃,存在“混學”現象。
農村教育走向兩個極端,一是“想學就要學好,好好學”;二是“不學就回家,不要學”。近年來,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一直秉承“應試教育至上”的觀點,原因是一些鄉鎮級中小學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學期末或學年末,以各班級優秀率、合格率及升學率等統一排名,學生成績直接關系到老師的考核和晉級加薪。一些較為偏僻的鄉村,少數民族學生較為集中,一些學生不愿意接受義務教育而輟學回家,男孩跟著父輩們出門打工做生意,女孩趁早出嫁找個好人家。由于還處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部分學生被有關部門送入學校,整天在學校無所事事。
(七)德育失衡、校園安全問題令人擔憂。
學生學得好老師就高興,犯點小錯誤不聞不問。部分學校門衛只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幾乎起不到安保作用;校園及周邊環境臟亂差,學校周邊食品衛生、綜治安保、違規經營等情況無人管理。
(八)隔代教育制約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現在農村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親出門打工謀生計,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老人大多小學沒畢業,部分老人不識字,這里所謂的“照顧”就是生活起居意義上的照顧,無力勝任“留守子女”的思想、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任務,導致“留守子女”們在家庭教育這一環節上缺失,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更是身心健康。農村家庭教育的缺位,把本應由家庭、學校共同承擔的教育責任全推給老師和學校。
綜上所述,臨夏州農村中小學義務教育還要不斷完善,雖然國家出臺了許多政策扶持羸弱的農村地區,但是農村的義務教育問題仍然任重而道遠,并不是短期內就可以解決的,依賴全社會的扶持。
二、臨夏州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策略
(一)健全機制,夯實基礎。
1.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機制。
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應堅持把發展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落實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的各項決定和意見,理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管理體制,明確縣鄉兩級政府和村委會及州直各部門在推進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中的職責、任務和工作目標、保障措施[3]。同時,建立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聯席會議、教育重點工作調度會等制度,定期研究和解決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
2.建立健全校園安全防范機制。
切實把校園安全問題擺在突出位置,投入資金為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配備部分安保人員和物防器材,設置各種交通指示燈;建立教育、衛計、公安、文化等各部門相互配合的校園及周邊環境綜合治理機制,經常開展食品衛生、綜治安保、違規經營等監管活動,凈化學校周邊環境。
3.建立健全督導評估機制。
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始終把教育督導評估作為促進臨夏州農村中小學教育均衡優質、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通過開展對全州各縣鄉鎮教育工作的年度考核,調動各縣、鄉鎮及村委會發展農村中小學教育的積極性;加強督學責任區建設,將全州農村中小學劃分為各個督學責任區,聘請督學深入農村中小學校督查指導,提高農村管理水平。
(二)深化改革,破解難題。
1.推進學習交流,優化師資結構。
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制定文件,通過公開選聘、城鄉結對、輪崗交流等方式,優化臨夏州農村缺編學校師資結構。從全州農村中小學校選聘人員到縣城及臨夏市州級學校學習交流;通過城鄉結對,定期選派縣城或市州級中小學校教師到全州農村中小學校支教;在農村分片區開展教師輪崗交流工作,進一步優化教師結構。
2.改革分配方式,強化師資力量。
臨夏州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堅持優先補充全州農村學校新教師的分配原則,不斷強化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通過招聘教師、外地調入等方式安排教師到農村中小學任教,以補充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數量的缺口。
3.傾斜培訓指標,提升師資素質。
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除增加對臨夏州農村中小學教學視導、送教下鄉、教學觀摩等頻次外,還應將國培計劃、崗位培訓、骨干教師培訓、遠程培訓、校本培訓、學歷培訓等指標向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傾斜,以促進農村教師業務水平不斷提高。
(三)突出重點,狠抓提高。
1.強化基礎建設。
持續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改善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投入資金加固校舍,新建和改擴建運動場、校舍、教學用房等;新建多媒體教室,添置圖書、音體美器材和儀器等;裝備“班班通”教室,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建成農村數字化校園、在線課堂錄播教室和主講教室,為教學點配備多媒體設備,在線課堂開設直播課程同步授課。
2.實施安心工程。
教師職稱評定以民族地區農村工作經歷為優先,農村學校教師中、高級職務崗位比例按省定標準上線執行;表彰優秀教師和安排教師培訓等指標多向民族地區農村學校傾斜;設立專項資金分區分類提高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和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設立年度獎金機制,各縣鄉鎮出臺教師節表彰、節假日慰問和困難教職工救助等相關政策,營造濃厚的尊師重教氛圍。
3.加強教育科研。
把加強教育科研作為提高臨夏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抓手。全州農村中小學要承擔國家級、省級、州級課題的研究工作。
(四)豐富內涵,推普促優。
深入推進臨夏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品質提升工程,扎實開展農村學校“一校一特色”創建活動,使全州農村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形成自身特色,努力獲得國家和省、州、縣表彰,如青少年普法教育先進單位、“零犯罪”學校、青少年主題教育活動示范校、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家教名校、防震減災科普示范校、示范中學、素質教育示范校、新優質學校、平安校園、綠色學校等。
參考文獻:
[1]田婧.農村中小學教育現狀及改革建議[J].科教導刊,2017(04):65.
[2]張晨曦.我國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4):42-44.
[3]周新龍.關于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情況的報告[R].肥東縣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常委會議,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