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平
摘 要:隨著學生的語文學習越加深入,教師對他們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特別是對于學生語言理解能力的教學,已經成為中小學過渡階段語文教師的工作重點。為此,需要教師整體性分析學生在此階段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習慣,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的文本閱讀,從而有效做好學生中小學過渡階段的語文閱讀知識能力銜接,改善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對應的語文閱讀知識內容銜接,需要從以下層面進行分析。首先是學生的閱讀速度,教師需要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留給學生結題思考的時間。其次是學生的閱讀方法,應由教師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為此保證學生閱讀文本過程中的理解不出現偏差。最后是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幫助學生拓寬閱讀范圍,擴大學生的閱讀基數,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提升閱讀速度,優化學生閱讀實效
對于小學到初中階段的語文知識教學,最能夠吸引教師注意的就是如何提升學生語言理解能力。反映到現實的語文知識學習中來,就是教師需要怎樣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為此,需要教師首先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對于小學階段學生來說,文本閱讀就是在考查學生的文本理解水平。但是學生需要首先完整閱讀文本內容,才能夠針對提問的題目做出正確的判斷。現階段的學生往往不能夠有效完成相關考試文本的閱讀,即便是學生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整地閱讀全文,但是對應的時間依舊顯得十分倉促。為此,需要教師綜合分析造成學生的閱讀速度慢的原因,為學生介紹有效的閱讀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文本閱讀速率,從而不斷優化學生的閱讀實效。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對應的文本閱讀,因為小學到初中的考試文本閱讀是有相當難度的,故而需要學生花費相對較長的時間來進行文本的理解和分析。針對學生的此類問題,需要教師為學生講解高效率的閱讀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在規定的時間之內有效掌握對應的文本信息。學生想要擁有這樣的閱讀速率,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反復強化。為此,教師指導學生抽出固定的時間來引導其進行相應的閱讀強化練習。在三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內,要求學生做到對閱讀文本的整體性概括,以此為基礎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閱讀速率的練習。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和實效有了飛躍性的提升。
二、正確閱讀方法,改善學生閱讀質量
教師指導學生綜合分析自身的閱讀效果不佳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問題給予相應的閱讀方法指正,進而幫助學生有效提升其閱讀質量。隨著學生閱讀速率的加快,學生需要確保自己的閱讀理解正確率不斷提升。為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掌握相應正確的閱讀方法,在學生原有的閱讀理解水平基礎之上,不斷提升學生的文本理解水平,從而真正改善學生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多有效信息的能力。這就需要學生保持一個良好的文本閱讀習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保持自己的手中始終有筆,對于文中反復出現的內容和意象進行標注,對于自己理解不太清晰的內容予以注解。通過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標記和注解,能夠使得學生在閱讀期間具備對文本的初步印象,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文本閱讀理解水平。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文本閱讀時,需要檢查學生閱讀過程中是否一直對文本中的重點信息進行標記和注解。學生在進行相關信息標記的過程中,會不斷提高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水平,從而不斷深化自己對文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學生的閱讀分析,學生對文本內容結構已經十分清晰,此時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已經較為透徹,綜合文章的問題,學生倒回去,就可以從原文章找到關于問題的基本答案。教師指導學生采用正確的閱讀方法進行文本閱讀,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
三、拓展課外閱讀,強化學生理解水平
從當前小學到初中文本閱讀內容的銜接來看,考查的知識點和文本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的形式。為此,需要教師認清當前的文本閱讀考查趨勢,為學生針對性地拓展相關的閱讀材料,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文本拓展時,需要綜合盡可能多的內容和題材,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如,寫景、敘事、描摹、抒情等多樣化的寫作角度,以及散文、小說、議論文、科普讀物等文本題材,都有可能出現在學生的閱讀材料中。教師選取盡可能多的內容,有效提升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針對抒情散文進行閱讀理解時,就可以為學生先進行散文閱讀理解的教學。傳授學生關于散文的基礎知識,理解“形散而神不散”的核心要義,綜合有效的閱讀方法,在散文中進行相應意象的標記和注解,理解文本意象背后的情感變化,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文本理解水平。通過教師的多角度、多題材的閱讀教學,學生能夠有效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從而不斷強化自己的文本閱讀理解水平。
綜上所述,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中小學階段語文閱讀銜接的教學,需要從閱讀速率、閱讀方法和閱讀范圍進行綜合性考量,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信鴿.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8.
[2]丁利紅.立足銜接,小學高段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