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囡
摘 要:與傳統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不同,新課標理念下的口語教學顯得更為重要。口語交際并不是單向的、自我靜態的言語表達,更側重于雙向的和互動式的動態言語表達,強調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習得的能力。
關鍵詞:多角度;口語交際;情境話題
口語交際教學就是在老師的引領下,借助交際環境進行交際活動,學生伴隨著聽說過程,自覺分析言語材料,綜合各種信息,重新組合表達內容,最后表達出個性的語言。在新課標理念下,重視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多角度活用口語交際話題
在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口語交際教學設計已經注意到創設交際語境,并安排了口語交際的教學任務,這給老師教學預留了很大的發揮空間,老師要將教材中的口語交際話題“一材多用”創設出新穎的口語交際教學內容。老師在設計一個口語交際內容時,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現,以此來訓練學生綜合的口語交際能力。
比如,小學一年學生的口語交際話題是《自我介紹》,教學要求是“跟同學介紹一下,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今年幾歲,自己的名字是誰給取的,為什么起這名字?”在進行口語教學設計時,老師可以通過詢問,了解學生是不是記住了這些信息,以此來考查學生的各項能力。老師口語交際教學中靈活的“一材多用”可以有效開展口語交際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二、結合教材衍生口語交際話題
小學語文課本是開展語文學習的重要依據,教材編排以閱讀為主,內容豐富而多樣,既有介紹時代人物的,也有贊美時代英雄的;既有描繪祖國美好山河的風光的,又有蘊含人生哲理的,總之不一而足。在教學中,老師完全可以結合不同類型的課文內容,在教材中尋找并設計出口語交際的話題來。
針對課文內容進行口語交際設計時,要注意話題創設的帶入性、延伸性和思辨性。一是可根據課文中人物和情節設計口語交際話題。比如《負荊請罪》節選內容,進行設計:“藺相如為廉頗披上外衣,扶他起身,兩人緊握對方的手,相視一笑,并肩坐下長談起來。同學們想象,這一情境之下,二人會談些什么呢?小組討論并分角色表演。”老師通過故事情節的延伸,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和主題的理解,同時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與交際能力。二是利用師生間共享性特征進行口語交際設計。比如學習課文《三個小伙伴》時,根據課文中野豬、小象、小袋鼠三個一起栽種樹的活動,引導學生要學會相互間的合作,取長補短,然后設計話題:“根據課文中三個小伙伴所表現出來的合作精神,在生活中,我們怎樣來建立友好的班集體呢。”老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三是老師用文中的歧義引發學生的爭鳴,設置話題,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比如學習《小草和大樹》時,夏洛蒂·勃朗特由“小草”長成“大樹”的經歷,老師設置話題,設疑發問:“現實中小草與大樹各自有怎么樣的特點,它們都含有什么樣的精神?如果給你選擇的機會,同學們是選擇做小草還做大樹呢?為什么?結合設置的話題,引導學生展開了辯論性的討論。
老師正是基于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設計了口語交際的話題,在一定程度保證了口語交際訓練的時間,也鍛煉了學生口語交際的思維能力。
三、從生活中選擇口語交際的素材
小學生雖然與社會的交集面不大,對社會的熱點問題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但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環境對他們也充滿了吸引力,他們渴望獲取新鮮的信息來認知世界,老師及時發現學生的這些思想動態,不斷地調動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求知欲,適時地選擇社會上有價值的事情,引導學生參與討論,讓他們獲取適用于社會大環境的口語交際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是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培養學生自覺積累新鮮素材的能力,教會學生課外閱讀、發現有益的信息,并自覺地積累,為豐富自己的口語表達做好鋪墊。二是在學校中,老師可就一些熱點的有意義的話題,指導學生展開深入的討論,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口語能力和增強他們的社會使命感。比如組織班會,就“學校虐童”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就新聞媒體中恐怖事件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理解表達渴望和平的感受;或者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話題展開討論。三是在家里,學生可與家庭成員就一個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這就要求家長能夠主動參與其中,尊重學生口語交際的主體意識,重視口語交際的培養,在長期的家庭討論環境中,不但能關注到學生思維情感的成長變化,也能增進家庭成員間的感情。
總之,在小學語文學習中,老師可以利用課本和現實生活中有價值的口語交際話題素材,引導學生展開口語交流,不但讓他們了解社會、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的發展,也很好地拓展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視野。
參考文獻:
[1]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王芬.語言與交際[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