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芳
摘 要:當前,部分教師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僅重視古詩詞的解析和背誦。這種教學方法顯然已不再適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忽視了對學生語文素養全面的培養。因此,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教師更要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結合詩詞的背景,在文眼處細品詩詞意境,體悟作者蘊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對古典詩詞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古詩教學
在新課程理念下,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核心教學內容。小學語文教學,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古詩詞知識外,還要通過學習古詩陶冶學生的性情,讓學生感悟到古詩詞的人文情趣,從而積累自身的文化底蘊。然而,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缺乏生活閱歷,較難準確地理解詩詞深層意蘊,部分教師又習慣以成人的教學方式講解詩詞,使學生缺乏興趣,造成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文章以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低年級古詩教學為研究對象進行探討和嘗試,談了談幾點改進教學的有效方法,以供同仁朋友借鑒。
一、小學語文低年級古詩教學的現狀
詩詞學習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古詩詞的語言表達手法與現代文不同,蘊含的情感和深意也較為晦澀隱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咬文嚼字才能深入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意圖。小學語文古詩教材雖然選取都是篇幅短小、簡單易懂及朗朗上口的詩文,但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缺乏對生活的理解,加之教師教學方法缺乏合理科學性,常常以成人的視角進行古詩文由字到詞及句子意思進行分解教學,這種照本宣科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到索然寡趣,難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同時,造成學生加大學習詩詞的難度,也較難準確理解古詩詞的內涵,使學生僅懂得詩詞的表層含義,不能深刻感悟詩詞蘊含的情感,更不要談做到學以致用、出口成章及提升語言表達和審美情趣,也難以將詩句引入寫作增添文章的文采。顯然易見,這種教學方式與新課標理念下核心素養的培養相背離。長此以往,不但學生產生懈怠抵觸的心理,而且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古詩教學無法達到預期理想的效果。
二、小學語文低年級古詩有效教學的策略分析
1.轉變傳統古詩詞教學觀念
傳統小學古詩詞教學通常側重于知識學習,在教學上不分高低年級,用相同的教學模式對古詩學習時,先介紹作者生平及時代背景,然后針對古詩逐字逐句地進行講解,并分析詩詞中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最后總結主旨。教師在整堂課中以“滿堂灌”的形式授課,提倡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熟練背誦和默寫以應對考試。這種不求甚解的“囫圇吞棗”的學習模式,使學生不能真正理解古詩詞的內涵。然而,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對小學古詩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培養學生對古詩詞人文情感的體悟。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古詩教學觀,采用適合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古詩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情感體味的培養和激發,教學以人為本,使學生能夠自主理解古詩文,從而深刻感悟古詩詞寄托的豐富情感,使學生更好地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提高自身文化底蘊及人文素養的意識。
2.多元化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貪玩好動及對身邊事物有著濃厚的求知欲望,教師要把握這一學生特點,使興趣成為最好的引導者,通過多樣化教學方式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從心里真正喜歡上古詩詞。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在教學中單純地講解古詩的內容,還應有效運用教學語言藝術,以“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形式開展教學,通過講淺顯易懂的故事來講解古詩詞的含義。例如,在學習《回鄉偶書》時,由于年代的跨度,小學生難以深入理解詩中的深層含義和情感,教師除為學生介紹文化背景外,將賀知章回鄉遇到小童情節編成故事的形式,給學生繪聲繪色地講述。此外,低年級學生頑皮,專注力較差,僅憑教師的傳統授課,較難吸引他們的注意。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聲音、圖像和視頻的優點制作學生喜愛的課件,并構建古詩教學情境,引發學生興趣。又如,在《詠鵝》教學中,教師制作精美的PPT課件,并伴隨著優美悅耳的大自然天籟之聲導出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美好的意境中學習古詩,激發其審美情趣,提高美學素養。
3.構建人文素養評價機制
教師受到傳統應試教學觀的影響,教學上側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應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師要優化傳統語文教學評價模式,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除了對學生成績進行考量外,還要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著重培養小學生對古詩文整體美的理解和把握,從而提升其鑒賞能力及審美情趣。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古詩歌朗誦比賽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使學生展現自我,提高古詩詞語感,培養健康的審美觀。
古詩文的學習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基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特點,在實踐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詩詞素養,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在美好的意境中體味古詩詞的美,筆者在古詩教學中進行了反思和探索,總結出了幾點針對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的建議,希冀能夠在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鄭連珍.小學語文低年級古詩教學再思考[J].考試周刊, 2017(79):69.
[2]酈光女.“誦”詩韻,“讀”詩情:小學語文低年級古詩誦讀教學的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6(3):35-36.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