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宏
摘 要:數學是一門理性的學科,因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學時,教師要擯棄傳統“大包大攬”“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新課程理念為標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營造愉悅民主的教學氛圍,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與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地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獨立思考;積極思維
獨立思考不僅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從小抓起,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顯然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很難實現這一目標。這就需要數學教師改革教學模式,通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他們今后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激發興趣,快樂思考
要想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實效性,讓學生樂于思考,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基于興趣的獨立思考,學生才能以思考為樂趣、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讓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學習幾何圖形時,教師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直觀的、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觀探究。
例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能夠辨認這些圖形,準確地說出他們的名稱。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直觀思維為主,于是,為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獨立思考,教學時,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圖畫的優勢,用課件為學生出示他們喜聞樂見、絢麗多姿的生活圖形,如文具盒、魔方、足球等,引導學生從生活事物中抽象出具體圖形。學生立刻感到眼前一亮,被屏幕上的圖畫深深地吸引,引發他們對圖形的關注和思考,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再拿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積木,讓學生動手摸一摸,說說有什么感覺?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開始獨立思考。通過思考他們發現了很多有價值的內容,如長方體與正方體都有6個面,長方體的6個面基本上都是長方形、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隨著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他們的發現也越來越多。就這樣,通過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初步的空間觀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精心提問,主動思考
問題是思維的開始,也是學生獨立思考的源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挖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運用提問的藝術,讓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帶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從而促使學生主動思考。
例如,教學一年級數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如何退位,就會讓學生的學習陷入被動中,不利于他們思維的發散。為此,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問題,用問題保持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1)我這里原來有15支鉛筆,小朋友拿走了9枝,還剩下多少支?學生很快列出算式15-9。(2)這個算式與你以前學的減法算式有什么區別?學生發現被減數個位上的數不夠減。(3)你能想辦法解決嗎?在教師一步步的問題引導下,學生開始獨立思考。只見他們有的用擺小棒的方法,從15根小棒里一根根去掉9根,最后發現剩下6根,得出結果;有的學生把15根小棒分成10根和5根,先把5跟全去掉,再從10根中去掉1根;還有的學生更聰明,直接把15根分成9根和6根,去掉6根后,剛好剩下9根。學生當然都覺得第三種方法簡便,教師順勢得出“破十法”,有效地完成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發散學生的思維。
三、動手操作,積極思考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法,也是培養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我們知道,小學生喜歡模仿,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動手操作,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時,教師可以創設生活中“買賣交易”的情境,組織學生角色扮演“顧客”與“商家”,演繹買賣商品、問價、找錢的過程。學生利用學具,在情境中通過實際操作,不僅認識了元、角、分等人民幣,并在動手中思考,1元能換成幾角、1角能換成幾分,理解人民幣之間的單位換算,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成了知識的探究者,動手操作與獨立思考也得到了緊密的聯系。
總之,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不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康燕.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2).
[2]周媛.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養成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