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梅
【摘 要】 新課改對數學教學提出全新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教學當中要更加傾向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效率,重視轉化課堂教學成果。因此,文章通過介紹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 提高 ?數學課堂 ?教學效率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投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來獲取最大的課堂教學效果,成為了數學教師值得深思的課題。數學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入探究教材,認真備課,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進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師的問題
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經常直接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此種教學方法無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另外,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不足,缺乏課堂活動與問題探究,不能展開啟發式課堂教學,嚴重限制了學生發展數學思維。
(二)學生的問題
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對學習數學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以為學習數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獲得高分。這種認識受到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為了提高數學成績花費大把的時間,長時間處于超負荷學習的狀態,導致學生逐步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課前精心準備
首先,教師要精心備課。上好一節課的保障就是備好課。若不能在課前充分準備,教師沒有形成清晰的教學流程,那么就不能良好地把握重難點知識,即便將知識點講完,學生們也不能良好吸收內化。其次,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多多與學生進行接觸,掌握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上存在的疑問,是否能夠接受教師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多給教師提出意見。教師綜合學生的意見,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二)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求知欲望比較強,教師可以在課堂當中創設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當中展開主動積極思考,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設問題情境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或者是游戲的活動進行,這樣不但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可以更容易地融入到情境中去。
比如學習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創設出這樣的問題情境:小明與小麗兩人一同吃一個蘋果,每個人可以吃多少個呢?利用數學該怎樣進行表示呢?學生們會很想知道答案,這時教師就可以導入教學內容,帶領學生展開新知識的學習。教師在提問之后,也要為學生們留出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勇敢地嘗試解決問題。教師所提問的問題難易程度要適中,要保證學生可以經過自己的思索與動手就可以獲得答案。問題設計的過難或者過簡單,都不利于學生思考,也無法發揮出學習情境的作用。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出學生的思考能力。
(三)多媒體教學
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單純依靠教師的口頭講述無法良好地沖破數學重難點知識。多媒體教學能夠給數學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將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具體,給幾何圖形教學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比如在學習“圓的面積”這節課時,在講解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們呈現出長方形的推導過程,采用動畫的形式將平行四邊形調整為長方形,同時向學生們提問:是不是能夠把圓形轉化為以前所學習過的圖形呢?這時候,學生們對于圓形學具展開等分操作,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將圓形學具經過多次等分,經過分別的拼插可以獲得哪種圖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認識到圓等分的次數越多,那么所拼插成為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若長方形的長是πr,寬是r,那么圓的面積就是πr2。教師通過使用多媒體動畫逐步呈現出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幫助學生掌握數學重難點知識。
(四)合理安排作業
數學教學中教與練的結合是主要方法。練習的目的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加強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安排作業時,不僅要圍繞課堂教學內容,還要與之前的知識點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實現知識的銜接遷移目的。另外,作業量一定要合理,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作業的難易程度要適宜,讓學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學習情況,完成對應的題目,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每一名學生都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且可以幫助學生吸收與內化數學知識,進而不斷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課前精心準備、創設問題情境、多媒體教學、合理安排作業的方法,從而有效展開教學。這樣教師才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真正地激發出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陳喜梅,馬千里.構建高效課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寧夏教育,2019(01):40-41.
[2] 何鳳梅.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8(24):61-62.
[3] 王強.小議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