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淑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教師要積極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入德育教育內容,通過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促使學生形成良好品質,以確保學生在學習水平提高的同時,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個人素質。
【關鍵詞】 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 ?滲透策略
小學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文章以“如何將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為主題,從小學德育教學概述、在小學期間利用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知識的現存不足點、針對不足點的優化策略幾方面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一、小學語文滲透德育的途徑
1. 課堂教學。語文教育通常指的是關于自己祖國語言的教育活動。祖國語言負載著祖國和民族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傳承著祖國綿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蘊。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它以教材為本,教材中有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愛國主義、艱苦奮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應該把語文教學與德育工作相結合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
2. 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二、精心挖掘語文課文中的德育素材
現在的語文課本都設計了單元主題。每個單元主題蘊涵了一定的道德情操。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鉆研,挖掘每個單元主題的德育因素,確定每一個單元的教育點,即每個單元主題可以運用文章的哪些內容對學生進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確保在教學中做好既教書又育人。例如語文上冊專題組織八單元,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國在我心中,心靈之歌,珍愛我們的家園,初識魯迅,輕叩詩歌的大門,人與動物,藝術的魅力。《感受自然》這一主題單元編入《山中訪友》《山雨》《草蟲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課文,課文內容既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的美好情操,又能引導學生學會對自然界中一些現象產生興趣,愿意去觀察,去探索。又如“祖國在我心中”這一主題單元收入《詹天佑》《懷念母親》《彩色的翅膀》《中華少年》等課文,能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赤子情懷,激發學生而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了這些課文同學們為祖國的日新月異感到驕傲、自豪,并立志從小努力學習,立志長大后報效祖國。這一些內容只要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抓住每單元的主題思想,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學生定能受到潛移默化德育教育。
三、注重實踐,培養動手能力
每一個科目的學習,我們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我們也同樣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他們在實際問題中也能夠運用到語文,這樣把語文帶到生活中每個角落中,多讓學生與他人進行深入的溝通,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對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關于語文的課外實踐活動,我們不僅要從課本出發,也同時要注意學生的興趣,組織班會,讓學生在眾多實踐項目中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實踐項目,豐富的課外活動能夠讓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際活動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思想品德也同時得到了熏陶。并且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鼓勵學生,讓學生建立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讓學生在每個科目中的學習都能夠較好的完成。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特點
1. 層次性。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隨年級段的不同表現出層次性。就英雄人物題材的課文來說,大多表現英雄人物為人民的利益勇于犧牲自己的崇高品質,如低年級的《劉胡蘭》、中年級的《黃繼光》、高年級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講授這些課文時,教育重點是要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有所側重,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只要教育他們學習劉胡蘭在敵人面前堅強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級,就要讓學生進一步學習黃繼光愛人民、恨敵人的思想;對于高年級學生,則要強調學習董存瑞為人民利益勇于獻身的崇高品質,樹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觀念。這樣,道德教育既易于接受,又能收到實效。
2. 審美性。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多是文質兼美的。因此,閱讀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審美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及其中所閃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與欣賞過程。作文教學則是指導學生對審美意識的表達。這一特性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在語文教學中通過美感教育,使學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學生在感知美、欣賞美的過程中,自己辨別美丑的能力也將得到不斷提高。
3. 共鳴性。好的文章從來都是“有情物”,教師教學時不但要吃透詞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與學生的感情產生共鳴,才能達到德育的目的。因此,“共鳴性”不失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一個重要特征。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應該有效利用這個優勢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滲透,使得學生不僅能夠有效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語文教學成果,還能有效豐富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使得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素養能夠得到全方位提升,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潘美歡.陳攀銳.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1(2).
[2] 譚永云.李雪峰.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09(15).
[3] 謝湄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策略探析[J].中小學電教,2010(4).
[4] 陳偉.新課改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中關于德育滲透的思考[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2).
[5] 秦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