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智
【摘 ?要】 英語是大學教學的必修科目,而詞匯在英語學習中占據重大比例,長期的教學實踐發現,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學生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詞匯等問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無法把握好漢語詞匯與英語詞匯之間的內涵差異。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經驗,探討英漢詞匯文化內涵對比與英語詞匯教學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英漢詞匯文化內涵 ?英語詞匯教學 ?大學英語
長期以來,不少大學英語必修詞匯教學形式單一,教師與學生均忽略對詞匯意義與內涵的解讀和學習,直接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降低學習質量。事實上,在巨大的文化差異背景下,學生對英語詞匯理解不足的情況大量存在,要確保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對此引起重視,加強英漢詞匯文化內涵的灌輸與教育。
1. 詞匯與文化
詞匯被列為語言學習的三大要素之一,也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學生只有掌握語言詞匯的含義與用法,才能高效地練習聽說讀寫。當前,已經有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英語詞匯與文化內涵的聯系,但大多卻存在輕描淡寫帶過的問題,無法深入滲透。國外很多學者均提出,英語詞匯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很多單詞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原因。我國諸多學者也為此提出了堅持文化原則的要求,即語言是以文化為底蘊的工具,其中的詞匯結構、詞義結構和詞匯的搭配都有語言對應國家的文化烙印。英語和漢語因文化差異大而在表達和應用時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深刻領悟這種差異性,將其應用于教學工作中。
2. 英漢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比較
有學者在其論著中探討了詞的文化內涵,他表示詞的內涵與其字面意義不同,也就是基本或明顯的意義,而大多數詞還有其附加與隱含的意義。人們通常稱之為概念意義或指代意義,與詞匯概念意義相比,詞語文化內涵更是蘊含了國家、民族、社會團體固有的傳統思想。語言在長期的演變應用過程中,人們會給不同事物賦予名稱,而選擇的符號就有任意性,但結合人們生活環境、風俗習慣甚至歷史因素的不同,很多符號在不同語言的表達中內涵也各不相同。根據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詞義對照,筆者從跨文化交際方面對其特點進行總結。
2.1重合詞匯
重合詞匯表示在英漢語言中都存在的字面意義和引申意義基本一樣的詞匯。比如漢語的“頭”與英語的“head”,字面意義與引申意義均相似,都有“頭部”“領導”的含義。再比如英語文化的“wolf”,有臭名昭著的內涵,而對應在漢語的文化中,人們常說“披著羊皮的狼”也有對應的“a wolf in a sheep?蒺s clothing”詞匯,因此這樣的重合詞匯通常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會產生過多的歧義。
2.2平行詞匯
平行詞匯指的是兩種應用語言在字面意義上有區別,但卻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引申意義。比如表示人比較瘦時,漢語形容“這人瘦得跟猴子似的”,那么對應的英語也存在“as thin as a shadow”,即瘦得跟影子似的。還有漢語中“牛飲”,對應英語有“drink like a fish”,再比如“貓哭耗子”,英語對應的詞匯有“shed crocodile tears”等等,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但在實際的應用中學生甚至教師對此掌握不全面,那么在指導表達上就會出現很多誤會。比如“yellow pages”表示電話本中關于服務行業電話的記錄,但字面意義看類似于“黃色電影”,對應英文則為“blue films”。
2.3全空缺詞匯
全空缺詞匯指的是一種語言的一些詞匯字面意義與引申意義通過另一種語言表達,卻沒有對應的詞匯。這樣的差別可以追溯到不同語言的歷史背景等原因,比如漢文化就有長期受到道教、佛教的影響,于是出現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借花獻佛”等詞匯,伴隨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國在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發生了變化與發展,因此有很多詞匯實際上處于全空缺的狀態。學生交流在表達過程中往往會受母語習慣和遷移的影響,會直接套用母語和習慣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這很容易讓對方感到迷茫與不解。
2.4半空缺詞匯
半空缺詞匯指的是兩種語言字面意思相同,其中只有一種存在引申意義而另一種沒有。比如漢語的“蓮花”對應英語的“lotus”,在字面意義上兩者的含義一樣,但中文的對應內涵卻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義,表示品德高尚的意思,英文卻不存在這樣的解釋。還有很多漢語中的“竹子”“松柏”等,都有堅貞的象征,這與民族文化有關,文化的特殊性決定了語言內涵的特殊性,教師一旦沒能引起重視,就容易誤導學生錯誤理解。
2.5沖突詞匯
沖突詞匯指的是兩種語言字面意義相同,引申意義完全不同的詞匯,有的甚至褒貶不一,容易產生較大的誤會。如漢語的“農民”屬于中性詞甚至褒義詞,表示了勤勞與樸實的品質,但在英語“peasant”中卻有粗魯、物質和愚昧的暗示。還有漢語的“地主”,表示占有土地而自己不勞動,專門剝削農民的人,對應的“landlord”則表示“a person who owns a building or land that he rents to others”,是中性詞。
3.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詞匯文化內涵的對策
3.1積極引導學生培養英漢文化意識,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詞匯的敏感度
學生由于受到生活閱歷有限的影響,對英語詞匯文化內涵知曉不多,缺乏文化意識,英語詞匯的掌握更多為淺表的文字概念,容易出現理解錯誤的情況。比如“eat one?蒺s word”并非漢語中“食言”的意思,而是“收回前言”,即take back what one has said,真正的“食言”表達為break one?蒺s / a promise,還有“方便面”并非convenient noodles,而是instant noodles。這些在日常教學的對話表述中經常出現,但多數學生由于英漢文化意識不強,出現錯誤。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用詞典查閱并牢記的習慣,使之更清晰全面地掌握詞匯淺表與深層次的含義,并在新知識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導入文化內涵,強調教學的重要性,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敏感度。
3.2直接進行闡述與解釋,通過多種語言輸入加深學習印象
現代化設備已經廣泛覆蓋和深入應用到教學課堂上,教師應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英語學習氛圍和環境,使其更好地體驗漢英文化的內涵。比如常見的一些學習軟件、影像資料等等,各種豐富文化內涵的詞匯在報刊以及各種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教師要善于挖掘,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把握詞匯以外的文化特點甚至風俗習慣,獲取更多的知識。如西方在吃飯時實施“AA制”,英文表述為go Dutch,即“各付各的錢”,于是教師可以單獨引出Dutch,為學生詳細剖析其文化淵源以及其他的構成短語,達到開拓眼界,重新認識詞匯,加深學習印象的效果。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盡可能地模仿各種如就餐、購物和乘車的場景,讓學生融入到有語言氛圍的交際場所當中,通過對話表達更深刻地掌握英語詞匯的內涵。
3.3增加文化測試,引起學生對漢英詞匯文化內涵的學習重視
文化測試是學者Valette在1977年提出的一種模式,其內涵包括有文化意識、社交禮儀、文化差異和文化價值,在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師要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度,就要增加文化測試,深度考驗學生的能力。同時緊密結合大學英語文本的學習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考題,如Professor Liu loves his daughter very much. So she is the ( ) in his eyes. A. pear B. apple C. banana D. orange;Love me, love my ( ). A. crow B. dog C. cat D. pig等等,在測試中滲透文化的元素,引起學生的重視。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國際交往的廣泛與深入發展,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詞匯知識和應用技巧,英語的學習還要深入其隱藏的文化內涵。針對當前不少學生缺乏文化意識,漢英文化掌握不全面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需緊密結合詞匯文化的內涵,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認識與意識,同時也提高英語詞匯使用的正確率。
參考文獻
[1] 賈玉鳳.英漢詞匯的文化內涵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3,21(6):65-66.
[2] 蔡曉暉.英漢詞匯文化對比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讀與寫雜志,2017,14(9):1.
[3] 婁宏亮.英漢詞匯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N].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11(5):158-160.
[4] 張晨霞.跨文化語境下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N].遵義示范學院學報,2016,5(5):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