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佐玉
摘?要:現階段對于教育教學倡導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方式,學生經過老師一定程度的指導與幫助,以感知、體驗、實踐、參與以及合作的形式自然而然地達到教學規定和標準。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進行教育教學,學生能夠在任務型教學方式下感受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體驗學習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在教師的不斷引領下逐漸完善自身的學習方式,調整學習策略,養成端正積極的學習態度,提成其學科專業能力。其中任務型學習強調學習過程的正確和充實,教學重點在于過程而并非結果,教學實施更具有目的性和交際意義。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能夠自信地表達,在生活中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和溝通,注重語言的實用性。
關鍵詞:感知;體驗;實踐;參與
一、 任務教學法概述
(一) 意義優先,任務完成為主、評估基于任務完成與否
教學任務更加注重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信息交流,學生使用的語言形式并不重要,反而生活中的語言實踐超過既定的交際模式成為任務教學的重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當著眼于任務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對任務型學習的評定標準亦是如此。
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以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將以往的講授知識過程轉變為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完成任務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知識掌握和能力的考察。將傳統的講授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探究精神。其優點是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設定相關的任務與目的,圍繞既定問題進行研究和處理。調整和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二) 任務教學法的基本內容是:焦點在于過程上,而不在結果上
任務教學的基本要素是提升交際和表達能力,進行具有目的性的實踐活動。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應當更多地開口表達,學生之間產生影響和共鳴。語言學習是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學科,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和掌握能力。任務教學中的人物分配應當遵循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順序。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學生的受教育程度、知識的儲備程度、設定任務的復雜與否、完成任務所需語言能力等等。
(三) 任務型教學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了教學范式的轉換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外語教育領域倡導的“任務教學大綱”的衍生品,其重點是將原有的“要求學生學習什么”轉化為“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的感知能力”。這種學習模式提倡的是在語言學教育中通過建立有利于學習的環境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 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學過程應當確保學習者能夠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積極的語言創造與運用。展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及其重要性,其中學生對于語言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思考的能力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其次,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教師應當創立不同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歲語言的認識和感知能力,提升在不同語境下的語言運用,豐富其語言基礎和知識積累。這一做法更有利于學生概括并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則,樹立自身的語言運用系統。
最后,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應當進行交際和溝通,在相互溝通的過程中接收到不同的語言反饋,結合自身的語言基礎,不斷延伸對語言的認識和掌握能力,逐漸反思語言運用過程,形成對學習的批判性思維。
(五) 任務具有結構性,并由教學目標、輸入、活動形式、教師與學生角色和環境五部分組成
教學目標。任務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言交際能力是一個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的能力種類,包括語法的正確運用,語言的聽說讀寫,語言的實際掌握和運用能力。同時包括社會語言能力、語域能力和策略能力。學生通過完成一項任務進而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解決社會交際中的部分問題,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基本技能。而目標的設定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能力和受教育情況做適當的轉變和改良,是因人而異的。
輸入。輸入具有多種形式,包括文學作品、報紙雜志、教材以及學生作品等等。輸入材料必須具有真實性和知識性,以現實生活中的交際為基礎和目的,營造出自然并且真實的語言環境,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的模擬環境中感受語言的運用與魅力,在不局限于教材的基礎上提升語言能力。
活動。活動的中心是任務布置以及完成而并非簡單的練習?;顒拥脑O置應當以學習內容為基礎,呈現由難到易、由淺入深的狀態分布,各個任務組成一個具有整體性的任務鏈。在語言技能的培養方面呈現先輸入后輸出的進程,不斷推進教學任務的進行和教學目標的實現。
師生角色。學生在交際中是交際者,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語言的溝通,具有極強的自主性,同時在學生之間的溝通中經常以小組為單位兩人或者兩人以上的交流。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減少過分的干預,為學生提供指導性的建議,監督活動的順利進行。
環境。課堂教學模式是環境的主要代表,內容包括完成任務的方式和任務的時間以及課內外的教學活動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在任務教學模式中則采取小組形式,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
二、 主題教學概述
(一) 主題教學法應有“主題”,亦稱專題或問題
主題教學具有多樣性,包含多個學科的多元化知識內容。能夠使學生在主體活動的同時利用多種學科的綜合性知識和學習技能,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將已有的知識、能力和創意思維相結合,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中解放大腦,在既得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知識面,夯實知識積累,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主題教學法的具有自身的特性。第一,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引導學生多元智能發展。第二,以生活實際為基礎,進行跨學科學習。第三,學生提升的提升是活動個體,而以小組為單位的能力提升則是活動的整體效果。第四,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重要性不分伯仲,均值得重視。第五,強調學習過程中的感官體驗與能力提升,提倡創新意識與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第六,教學周期較長,主要利用階段性教學模式。
(二) 主題教學需要開發學習主題
教學主題開發以以下三個方面為基準,即以學生的多元智能特點為中心,以學科為中心,以社會為中心。主題開發的標準是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多元化的教學理念與學生的現實情況相結合;開發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主題內容的設定應當遵循現實性、趣味性、實用性以及貼合性,使之真正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重視學科之間的融合和滲透,將多個學科結合起來。
(三) 任務型主題教學的本質特征是用語言做有意義的事
主題教學模式指導下的教育教學能夠將既定的任務良性結合起來,保證教學過程中的整體性。在此基礎上明確教學任務,將教育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符合學生的認識思維,貼近生活規律,切合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同時能夠極大限度調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由傳統的教師“一言堂”轉化成學生“眾口言”,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逐漸樹立爭取的英語思維。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主題”一詞的定義有兩種。其一,指的是文學藝術等作品中表現的中心思想。其二,指的是談話文件中的主要內容。以此為基礎將英語教學中的任務型主題教學劃分為兩個類別,分別是任務型話題教學和任務型主題教學。任務型話題教學法包括“個人情況”“文學藝術”“談話文件”等多方面的內容,同時每一個內容中均包括翔實的“小話題”,其內容廣可見一斑。因此,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教室可以采用任務話題教學法,在教學前期準備工作中工作量較少,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階段性任務主題教學法與之相比則需要較多的準備時間,并且在課堂設計的過程中對每一個環節都有明確嚴格的要求。在實行過程中的某些任務效果難以把控,任務的階段性劃分能夠較好地緩解這一問題帶來的影響。其中對于階段性并沒有嚴格的控制,可以是幾天、幾星期、甚至是幾個月,根據任務內容的難易程度,完成的效果優劣決定。階段性任務的實行過程更具建設意義,也更具深度和廣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精神。例如布置學生對家庭成員的家族圖英文編寫工作,邀請學生制定班級公約、學生行為規范等等,具有實踐意義的活動能激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進階段性任務更好的完成。
三、 小學英語任務型主題教學的應用
小學英語教學中實行任務型教學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并且在小學階段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十分活躍,能夠用于表達自身的見解和看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得到充分的展現。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務型教學中設置的相關活動內容具有針對性和實操性,活動的出發點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熱情,用豐富多樣的內容、新穎多變的形式、切合生活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例如在節日期間邀請同學設計節日賀卡并互相贈送、利用圖片講述身邊的故事、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情景劇和小故事改編,提升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參與性。并且在學生順利完成任務的同時鼓勵學生的成績提升和能力養成,增強其學習成就感,促進學生不斷投身于活動中。
(二) 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結精神
小組活動在任務型教學設計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僅在課堂中可以設計小組活動,更能夠延伸到課外。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更為平等輕松,表達自身意見看法的角度更為多樣化,能最大限度集思廣益,進行頭腦風暴,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一過程中集口頭鍛煉和交流學習于一身,提升學生團隊協作意識,以及取得成績的幸福感。
(三) 有利于發展自主學習和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任務型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導因素,教師則是啟發與指導因素,主要負責從旁指導。學生的自我展示與表達在課堂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隨著能力的培養、知識的積累、團隊的協作等能力的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也得到了質的飛越。
四、 結語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實施是小學英語小學中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作為現階段教育模式的改良,在實施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將原有的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模式逐漸向學生自主型的學習模式轉化。教師應當遵循《新課程標準》中的相關理念,明確規定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研究,不斷學習和探究語言學的規律。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改良英語教學的方式方法,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教師則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不斷拓展,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志國.對《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下任務型教學的思考[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12).
[2]孫倚娜.認知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界,2003(3).
[3]龔亞夫,羅少茜.課程理論、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與任務型語言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3(1).
[4]岳守國.任務語言教學法:概要、理據及運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5).
[5]魯子問.任務型英語教學簡述[J].學科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