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霞
摘要:課堂作為教育的核心舞臺以及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主要渠道,其核心要求是提升教育的質量,讓全體學生都能夠在學習中有所得。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堅持以課改作為教育的指南,樹立打造優質課堂的追求,通過結合實際、利用媒體,以及提出問題等策略,逐步增添學生的動力,達到突破重點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知識建構;媒體
在以往的數學教育中,教師更多的是選用灌輸的方式。顯然,這樣的教育方式看似對時間進行了有效的利用,但是卻沒有取得理想的成效。因此,教師應當主動改善以往“高耗低效”的情況,及時摒棄落后的教育思想,對傳統數學課程的教育手段進行大膽的革新,以便促進師生在共同進步中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
一、結合實際,增添動力
數學知識的來源是生活,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建構的目的也是服務生活,而在課改理念中也多次強調利用生活元素豐富教育活動。所以,數學教師應當改變固有的思想,將生活元素與數學學科的教學進行整合,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生活印象的同時,逐步發現數學學科的學習價值,增強學生進行學習的動力。例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中,可以從日常分東西的生活情境出發,進行導入環節的設定。在課堂中,采用“談話”的方式,向學生詢問“你們有沒有分過東西?”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幾個月餅,組織學生按照要求分月餅。如,詢問“如何將四個月餅分給兩個人?怎么做到公平、合理呢?”的問題,再如,為學生提出“如果要將一個月餅分給兩名學生,那么應當怎樣做到平均分呢?”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主動地投入主觀情感,增強學習本節課的動力。
二、利用媒體,突破重點
信息技術是當前科技社會的產物,能夠滲透到教育領域,讓課堂充滿生機。在對學生講解數學知識中,教師也應當研究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之間的關聯點,讓信息技術手段的多功能與數學課堂進行整合,促進數學課堂的教育調整和改革,更加突出數學課堂中的重、難點,從而為數學課堂注入活力,提升教育的實效。教師利用現代媒體技術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立體幾何圖形的過程,能夠使學生基于直觀的角度對立體圖形的結構進行分析,從而突破立體圖形教學的重難點。
三、提出問題,刺激欲望
“學源于思”告訴我們課堂學習活動與問題之間的關聯性,指出了問題設計對提升教育質量的積極價值,但是在延續傳統理念下開展的小學數學教育活動,仍舊將單向灌輸作為主要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無法真正地進行知識的建構。所以,教師應當提出合理的問題,利用問題的方式激活課堂,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將主動學習數學知識變成習慣,從而產生學習數學內容的欲望。例如,在《小數乘法》中,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向學生提出“什么是小數呢?”“學習小數具有什么意義呢?”的問題,讓學生從舊知出發,逐步過渡到新知中,減少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陌生感。之后,在具體施教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沿著問題的思路,探索計算小數乘法的方法,逐步掌握進行小數乘法計算的技巧。可見,教師將問題貫穿在課堂教育的始終,能夠讓學生一直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從而讓學生在思索中產生學習的欲望,完成數學知識的建構。
四、歸納總結,建立導圖
思維導圖是一種進行數學知識建構的工具,在教師為學生教授了基本的理論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思維導圖對基本知識進行整理,形成框架,使學生可以透過直觀的結構圖,理清不同知識間的關聯性。
總而言之,要想打造優質數學課堂,讓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積極建構,教師應當主動轉變數學課堂中教與學的模式,讓課堂走出傳統教育理念構建的藩籬,不斷創新數學課堂,及時改進教育行為。
(責編? 張 欣)
參考文獻:
[1]馮新.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建構教學設計[J].求知導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