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璐
【摘 要】本文論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提升學生地理能力的策略,提出提高教師素質,樹立探究理念;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解疑導撥,引導合作探究;授之以漁,推進實踐探究;創新作業,提升總結探究;激勵評價,促進深化探究等具體對策。
【關鍵詞】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B-0045-02
地理科學及地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高中地理教學的改革創新。探究式教學正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探究式教學要求,在地理課堂上教師應結合教學要求及學生自身特點,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與實踐的學習方式,體驗學習過程與方法,深入地掌握地理學科相關的概念、知識與原理,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提升學生的地理能力,高效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探究式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值得廣大教師進行研究、運用及優化。
一、探究式教學的作用
(一)提升綜合能力,實現學科認知目標。探究式教學強調對過程的感知和評價,包括五大環節,即創設情境、啟迪思考、自主探究、協作交流與總結提高。其中,自主探究是核心環節。該環節主要通過個人或小組的合作、實踐、交流、討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自發的探究進而得出結論。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是指導者和啟發者,學生是主體參與者,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動性得以發揮,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得到發展,表達力、動手力、組織力得到展示,自信心和勇氣得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能力得以提升,學習效果與效率將大大提高,從而高品質地完成課程的認知目標。探究式教學可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富有個性地健康發展。
(二)重視體驗過程,實現學科價值目標。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即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它一反過去學生被動接納、機械學習的狀態,改變過去過于重視書本知識、強調選拔與甄別的狀態,要求學生通過實踐過程獲得新知識與新技能,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探究式教學過程,是師生、生生之間合作、交流、啟發、提升的過程。該過程包括問題設置、分組安排、活動準備、意見交流、商榷甄選、問題總結……在這一過程中,師生需對環節、安排、思維、觀點等進行反思、梳理、批判、提煉和總結,才能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建立起深層次、多角度、全面化的認知和理解,建立高尚的價值理念與現代思維方式,從而高品質地完成課程價值目標。
二、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策略
(一)提高教師素質,樹立探究理念。地理科學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高中地理教學的改革創新。新課改提倡三大基本理念:關注學生發展、強調教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學習的促進者和催化者,因此,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師素養是優化地理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力提升:首先,重建教師觀與教學觀,樹立現代探究教育理念,建立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汲取素質教育精髓,認識到教學的本質是溝通與合作,重建和諧師生關系,激發學生思維,營造充滿生命力的課堂。將新型教師觀落實到教學行動中,重視差異性教育,重視學習過程,重視課堂雙向信息互動,重視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注意補充跨學科知識,豐富教師綜合素養。高中地理學科是闡述人口、環境、資源、社會相互關系的學科,知識涵蓋廣、跨度大,教師應加強相關知識培訓,完善知識結構,豐富知識儲備,提升教師涵養。最后,提升專業教學能力,根據學生特點及教學需要,樹立個人發展目標,有針對性、適度、適時地參與地理探究教學培訓活動,與業界加強互動與交流,汲取探究新知識、新理念,促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更新與發展,提升探究教學素養,促進教師發展。
(二)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創設情境是探究式教學的重要一環。創設何種情境?如何創設情境?這是情境創設的核心。某種情境的創設,是教師根據課程目標及教學進度的需求,并結合學生實際現狀而確定的。應以特定的學習內容為出發點,通過創造相宜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環境。情境創設,可使課堂更生動活潑,知識點更形象直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保證了課堂教學的質量。例如,學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時,教師可制作動畫軟件,展示黃赤交角,模擬地球繞日公轉的過程,展示太陽直射點、晝夜長短的動態變化。學習地球自轉時,教師可設問:倫敦奧運會的舉辦時間是 2012 年 7 月 27 日 20 點 12 分,但中國觀看時間是 28 日凌晨 3 點,這是為什么呢?在學習《天氣系統》一課時,可播放臺風登陸的視頻,或用網絡技術模擬氣旋過境狀況,再聯系當地臺風過境的實際情況,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及切身體驗,引發學生去了解臺風的成因、過境狀況、危害及預防措施。一系列精心的設問及情境的創設,簡化了課程難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增強想象力和理解力,促進學生自主思考、解釋信息、深入探究,建構新的知識框架,讓學生養成學而思、思而疑、疑而問、問而解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自主性、批判性及創造性思維。
(三)解疑導撥,引導合作探究。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即是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概念或原理的掌握、情感與道德的養成。自主探究,強調通過教師的指引,使學生獨立思考,達到學、思、疑、問、解的目的。合作探究的重要特點,即是通過團隊協作,憑借集體的力量,對自主學習過程中的難點進行集中突破。在此過程中,大家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去粗取精、酌盈劑虛,使知識更豐盈、結構更嚴謹、論據更充分、結論更有力。該過程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合作探究與自主探究環環相扣,緊密聯系,呈遞進關系,只有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下,才能進行觀點和思維的高品質交流,才能共享成果,獲得真知灼見、真才實學。第二,合作探究,并不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簡單問答或對話,而是學生之間的反思、對話、辯論和總結。教師必須適時、適度地予以點評,正確地組織、協調、歸納、總結、點撥,將學生的自主性和教師的專業性結合起來,科學地進行指導,解疑釋惑,幫助學生走出困境,確保學習的方向和質量。
(四)授之以漁,推進實踐探究。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時代人才,應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高尚的審美理想和情趣,是身心健康發展的人才。探究式教學,是在師生合力下,將課堂變成交流、合作、分享、展示、實踐的舞臺。在這個多彩的舞臺上,幫助學生尋找進步的階梯和途徑,通過合作與實踐,增強學習活動能力,提升個人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促進學生啟發式、探究式學習。例如,在學習《地圖》一課后,教師可布置《我們的校園》這一地圖的制作活動。將全班同學分組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各自制作地圖。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在對建筑、操場、花園、道路等進行尺寸測量的基礎上,確定比例尺、圖例、注記、指向標和圖幅等基礎信息,小組成員齊心協力、通力合作,繪制出各具特色的“校園”。通過地圖繪制活動,學生對地圖的定義、基本要求、類型、功能、成圖方法及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等有一個更直觀、更切實的感知,他們會看地圖、看懂地圖,提高了地理學習的技巧和能力。由此可見,實踐出真知,實踐可以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實踐活動是探究式教學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學生手、腦、口并用,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好地理解、掌握、深化、運用知識,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創新作業,提升總結探究。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效果的檢驗、補充與鞏固。教師需建立新型作業觀,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思維和習慣。教師應樹立形成性和發展性的作業功能觀,布置開放性和探究性的作業內容;注意作業形式的新穎性和多樣性。作業量不宜過多,需重視學生個體差異,量力而行;在作業評判上,應重視過程的體驗,并注意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肯定。要留因材施教的作業,教師應分層設題,將習題分成必做基礎題、選做拔高題和拓展題,在掌握必備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基礎上,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創設提升和拓展的平臺,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要留有重點的作業,將涉及重點及難點知識的易錯題編成精題集,讓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提高學習技巧和效果;要給學生留想象的作業,沒有唯一的答案,發展學生的創新求異思維,如可讓學生對地區的經濟結構、環境保護、民生工程等問題進行探討,形成個人觀點,促進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實踐研究能力。課后作業要從作業目的、內容、容量、形式等方面進行全面創新,面向全體,尊重個體,有目的、分層次、有重點、有步驟、有趣味地設置課后習題,喚醒和發展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六)激勵評價,促進深化探究。總結提高是探究式教學程序的最后一環。要求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回答和總結,對成果進行展示和分享,以達到深化、鞏固、遷移與提高的目的。評價的功能不是單一的甄別和選拔,而是雙向的激勵與發展。有效的激勵評價,應以激勵為主,力求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據,兼顧學生個人特點。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項化、評價方式多樣化。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向并舉。可讓學生自評、互評再進行教師點評,全面、多維度地了解學習情況。評價作業時,可以是分數或等級,或是分數與等級相結合,給出客觀深入的評價結果;還要重視對學生的贊美與肯定,發掘不同的學習觀點與方法的價值,培養學習自信與勇氣,激發學生探究潛能。科學性、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評價體系,能讓學生樂于探究、勤于探究、善于探究,在自主探究中得到進步和成長。
【參考文獻】
[1]李 濤,蔣 婷.網絡環境下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8)
[2]李 冬.探討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想象能力培養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