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
摘 要:在各省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熱潮中,針對湖北現行的產業現狀,對湖北經濟結構轉型、培育新動能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以期深入推進湖北的新舊動能轉換,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建設符合湖北實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并為全國各省市的經濟體系建設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關鍵詞:新舊動能轉換;湖北省;經濟結構轉型;現代化經濟體系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1.001
1 引言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支撐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的經濟體系。其的成功提出能夠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能。湖北省在這一方面也做出了許多探索和努力,當然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本文將進行深入分析,以求總結經驗,從而帶領全國各省市共同走向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2 培育新動能的探索及成績
2.1 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提檔升級
其中典型的是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了以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成了目前位于全國前列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據統計,2017年該區GDP超過14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3403億元,增長13.7%。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囊括了光電子信息產業、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產業、環保產業、機電一體化產業以及高科技農業等新興產業,這些新興產業具有高于傳統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6年,東湖高新區實現全年營業收入11367億元,同比增長12.97%;其中光電子信息產業占比44.01%,生物產業占比8.84%,環保節能產業占比10.29%,高端裝備制造業占比11.21%。園區內產業收入主要來自于新興產業。經過新技術改造之后,傳統產業的提檔升級可以快速“彎道超車”。
2.2 新產業帶動區域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旅游業在經歷了景點競爭到線路競爭再到城市競爭之后,已經進入了區域性旅游合作協同階段。為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為鄂西地區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湖北做了有益的嘗試,構建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為鄂西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恩施地區短短幾年來,接待人次、綜合收入均在飛速增長。2017年,恩施州全年游客人數為5132.89萬人次,同比增長17.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67.46億元,同比增長22.3%,已成為湖北旅游發展的強勁增長極。無獨有偶,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英山縣,通過打造四季花海成功帶動英山人民“脫帽”致富,旅游產值和游客接待量連續3年實現了30%的增長。再者,黃陂區構建了“一城一環二軸四區八業態”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為黃陂解決精準扶貧以及“三農”問題提供了強大支持。據統計,2017年黃陂區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207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8%。實現旅游總收入82.8億元,增長14.3%,旅游業形成了黃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湖北省改變傳統的“圍繞景點”的旅游模式,以一種浸入式、慢生活、全范圍的旅游觀念來吸引游客,“全域旅游”的新型產業模式優化了旅游供給,推動了湖北旅游業的大發展。
2.3 新業態形成產業發展新動力,帶動產業升級換代
湖北重點扶持服務制造業,致力于培育產業鏈兩端的新型業態。服務型制造是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發展服務型制造可以重塑我省制造業價值鏈,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在引導企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發展時,我省新認定省級示范企業12家、示范項目2個、示范平臺6個,擇優推薦上報國家示范企業3家、示范項目5個、示范平臺2個。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互動發展,有助于湖北建成制造強省,帶動產業升級換代、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2.4 新模式顛覆傳統模式,構成現代經濟軟實力
一是創新商業管理模式。湖北省的“雙招雙引”政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顛覆了傳統的模式,吸引高精尖人才留在武漢,培養人才,為武漢創造經濟增長的軟實力。有效培育了新興技術、核心產業的造血能力。把湖北重應用、輕基礎的技術現狀,扭轉成了培育核心創新能力、研究基礎建設的新模式。
二是創新城市建設模式。武漢采用的海綿城市改造項目主要集中在青山區與四新區一舊一新兩塊,經過288項改造項目,武漢市降水、蓄水、排水、水資源利用率等現實問題得到緩解。打造了城市治水的新模式,為全國作出示范。
三是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湖北自貿區首創了武漢、襄陽、宜昌三地共建的平衡布局的發展模式,突破了以往城市重合的地理區塊模式。湖北自貿區運行一周年以來,截至2018年1月底,實現了進出口804.28億元,其中進口279.16億元,出口525.12億元,以占湖北0.065%的土地面積實現了全省31.4%的合同利用外資和29.6%的進出口。
3 動能轉換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3.1 民生方面:淘汰落后產能中的職工安置問題
近年來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粗鋼產量居高不下,行業整體步入“冰凍期”,發展尤為緩慢。在全國鋼鐵行業“去產能”的大背景下,寶鋼和武鋼于2016年完成了重組合并。寶武重組合并后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多余職工安置分流問題。據統計,寶武合并之后,登記在冊員工總數超過22萬人,在崗員工17萬人。據了解,從2015年來看,武鋼集團生產粗鋼8億多噸,生產鋼材11億噸,產能利用率在70%-75%的水平。按人均生產能力計算,只需要3萬人煉鐵、煉鋼,武鋼要為剩下的員工找別的出路。多余職工的生活來源沒有了保障,會阻礙企業改造,動能轉換,這就成了我們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時所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3.2 生態環境方面: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沖突的問題
長江經濟帶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5,擁有6億人口,GDP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四成。過去“長江大開發”的理念造成了目前長江環境污染嚴重、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劇、人為災害增加的嚴峻現實,“長江大保護”迫在眉睫。“長江大保護”要求上游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修建水利;中游圍湖造田,退耕還湖;下游加固大堤,建設防洪蓄洪工程。這些舉措暫時違背了沿岸兩地農民的利益,退還耕地,農民的生活需要另謀新的出路,農業產值短期上也會受到影響,這是短期利益受損。而“長江大保護”從長遠來看,具有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資源浪費,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優勢。然而,“長江大保護”的效益需要時間的沉淀,短期內效益并不明顯。這就存在了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沖突的問題,進一步阻礙了新舊動能轉換,從而導致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進程放緩。
3.3 要素供給方面:同質化競爭加大了資源配置的難度問題
政府對于新舊動能轉換的推動往往會在新興產業或者新技術方面給予政策優惠,這會導致企業爭先恐后進入同一行業或者引進同一技術,形成“跟風”效應,引起同質化競爭。同質化競爭使得企業間的產品趨于雷同,降低了產品所具有的價值,造成內耗嚴重,對企業和行業造成巨大的危害。
另外,同質化競爭加大了資源配置的難度,企業和產業在市場競爭中爭奪的是同一種資源,分工不明確,不能錯位發展導致彼此都成了市場中的競爭對手,從而會引發相互之間的惡性競爭,最終損害雙方利益。同質化競爭也降低了要素在市場中的流通效率,企業與企業、產業與產業之間不能形成配套,要素在市場中也就不能順利流通,效率無法提升、效能無法創造,新舊動能轉化也就會陷入停滯狀態,最終阻礙經濟結構的轉型。
3.4 動能轉換主體方面:企業動力不足問題
事實上,新舊動能轉換的各項舉措和措施最終都會落到企業身上,因為企業是經濟活動最小的經濟單位,新舊動能轉換的主體應當是企業。而筆者在調研過程中則發現目前各市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時仍然是政府主導,動能轉換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在拉動而內生動力不足,企業缺乏積極性,市場也缺乏活力。
企業動力不足主要是由以下三個原因造成:一是融資難。各地普遍反映企業資金緊張矛盾加劇。全省制造業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逐年下降,2018年5月末,全省制造業貸款余額同比下降7.4%。二是政策落地慢。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惠企政策,但由于宣傳不夠、知曉度不高和落實不快導致了企業普遍反映獲得感不強。三是企業成本壓力增大。目前原材料、物流、用工等要素成本上升,工業效益持續回升難度較大。
4 加快湖北經濟結構轉型的建議
4.1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時站位要高,注重融合發展
在建設新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時,需要提高戰略定位,站在一個更宏觀的層面來考慮湖北的發展。長江新區在規劃建設時就很好地考慮到了將區域經濟主動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定位。在全球層面,打造了一個承擔國家戰略、傳承長江文明的樣板區;在國家層面,打造了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新引擎,構建了中部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在區域層面,打造了長江經濟帶新增長極,輻射帶動武漢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大別山革命老區協調發展;在市域層面,優化了城市空間布局,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目標增添新動能。
4.2 衡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標準需以民生為先,注重協調發展
在探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時,衡量原則不再是以經濟指標的增長為最終目標,而是需要以民生為先,以百姓的幸福感為首要目標。如在此次調研中,筆者發現英山縣作為國家級重點貧困縣,在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時,百姓的幸福感提高了,生態環境改善了,但僅僅由全域旅游所帶來的收入并沒有顯著提高當地的公共財政收入。民生發展與傳統的經濟指標之間產生了沖突,這就提醒當地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時,需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改革原有不合理的利益機制,協調好多方利益者的關系,最終還是需以百姓為先,以民生為先,只有這樣,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最符合人民需求,最能為百姓謀求福利。
4.3 推進動能轉換時應為企業減重減負,注重主動發展
動能轉換的主體應當是企業而不是政府,只有企業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主動謀求發展,動能轉換才有可能持續推進。在幫助企業減重減負時,可以降低企業成本、開展企業減負專項檢查及幫扶解困、產業鏈上下游對接服務活動,增強企業獲得感。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并開展多種形式的銀企對接服務,為企業提供各項金融服務,幫助企業解決貸款難、融資難等問題。
4.4 提供要素保障時應注意結合實際,注重針對發展
在缺乏科技創新能力的地方,加大科技創新資源要素供給、加快建設工業研究院、孵化器、產業聯盟等創新服務平臺。在缺乏精尖人才的地方,提出一系列福利政策吸引人才精英,培育造就一批“產業工匠”。在需要資金支持的地方,加快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相關政策落地,加快政府投資融資平臺改革,擴大產業基金規模,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切實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在需要制度改革的地方,推進制度改革,精簡審批手續,提升服務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威,周士躍.現代化經濟體系研究述評[J].改革與戰略,2018,34(05):1116.
[2]黃群慧.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經濟體系[J].宜賓科技,2018,(03):2730.
[3]白潔.湖北新舊動能轉換的定量測度與對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8,(07):5358.
[4]張存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N].甘肅日報,20171030(008).
[5]邢小娟.經濟發展新階段湖北經濟增長動力研究[J].管理觀察,2015,(32):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