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才志
摘要:職業教育要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關鍵在教師。本文結合學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現狀,對“雙師型”教師隊伍校企協同培養機制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 校企合作 師資培養 協同培養機制
2019年1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文件(國發[2019]4號),明確提出要“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是時代對職業教育的要求。
中等職業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一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名師出高徒”,人才質量培養的高低,很大程度取決于師資力量和水平。如果沒有一支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人才培養質量將無從談起,職業教育也將等同于普通教育,失去職業教育的本質特點。職業教育有別于其他教育類型的最大特色就是要深度開展“校企合作”,在合作中緊跟社會發展步伐,提升質量,彰顯特色,其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一個重要渠道。
一、“雙師型”教師的內涵
“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和基礎。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已經成為社會和教育界的共識。但究竟什么是“雙師型”教師,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性的科學解釋。
目前,對“雙師型”教師的認定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雙證書論”,即教師在獲得教師系列職稱外還需要取得另一職稱,如講師證加工程師證;二是“雙能力論”,即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的能力,又要具備實踐教學的能力,如剛從企業調入學校的、有豐富實踐操作經驗的人員,或者學校本身培養的有一定操作能力但無技能等級證的教師;三是“雙融合論”,即既強調教師持有“雙證”,又強調教師“雙能力”。
不管以上哪種解釋,大多停留在字面解釋上。筆者覺得,作為從事職業教育的合格的“雙師型”教師,面對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簡單的、靜態的物品,因此過分強調“證書”或者完全不重視“證書”都是不可取、不科學、不嚴謹的。根據崗位特點,筆者認為,一名合格的“雙師型”教師的本質和內涵應該是:在具備教師資格證的同時,擁有與教師資格證相同或相近的專業技能資格證書,并且具有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精湛的操作技能、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師。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不容置疑,目前各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無論在數量、質量還是培養機制、保障機制等方面與國家對職業教育的要求還相差甚遠,存在較大的差距。
1.專業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專業教師及實習指導教師年齡結構老化,青黃不接,職稱結構缺乏連續性,導致專業改革后勁乏力。同時專業教師比例偏低,來源單一,多數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多少企業實踐經歷,無法了解最新的生產設備和操作流程,專業知識無法得到及時的更新。客觀上形成了多數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偏低,教學上無法有效實施項目式、理實一體化教學,導致教學過程與生產實踐脫節,難以培養出企業需要的合格人才。
2.專業教師隊伍“雙師型”定位、認定不準確
由于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職業學校“雙師型”的認定各不相同,有些地方、學校甚至人為放低了“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導致部分學校“雙師型”教師的數量水分太多。比如一位剛畢業的數控專業大學生在走入工作崗位的第一年,因為其在大學就讀期間或者剛剛參加工作時考到了“數控中級職業資格證”,而不顧其是否有真正的企業實踐經驗,就認定其為“雙師型”教師,這種只是以持有“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雙證而認定一位教師是“雙師型”教師的做法,模糊了“雙師型”的真正內涵。
有些學校在認定“雙師型”教師的時候,為了片面追求“雙師型”教師比例,甚至不顧教師任教的學科,以“教師資格證+其他證書”的方式直接認定。比如一位數控技術專業教師,考取的其他證書是“會計證”,其也被計入“雙師型”教師范圍。這樣一來,既曲解了“雙師型”教師的真正內涵,也嚴重影響了“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方向。
3.校企結合不緊密,導致“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舉步維艱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各級政府也在極力推進校企合作,并把教師下企業鍛煉作為教師職稱評聘、考核的重要依據。但因為政策、環境、利益等諸多因素影響,教師到企業掛職、企業人員到學校兼職或多或少地走了形式。
企業講究生產成本,對教師到企業掛職不太歡迎,加之有時涉及技術機密,更是把掛職教師“閑養”起來,致使掛職教師只滿足于掛職天數的完成,在技能上毫無增長,對生產實際的認識及實踐能力仍然是“原地踏步”,沒有實質性改變。長此以往,教師對到企業掛職沒有任何積極性,完全當成任務完成。
4.“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缺乏有效的監管、激勵機制
由于國家對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尚無統一標準,因此在“雙師型”教師認定上尺度、要求不一,這客觀上造成了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理解偏差和放任自流,不自覺地降低了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要求。
加之部分學校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沒有高度重視教師梯隊建設及能力建設,對教師下企業鍛煉沒有實施有效監管和考評,對教師“雙師型”建設沒有相應的配套激勵措施,因此一部分教師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這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效,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三、“雙師型”教師隊伍校企協同培養的主要機制和途徑
1.校企聯姻,建立專業建設委員會,頂層設計教師培養規劃
校企合作是“雙師型”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學校和企業要積極互動,加強協同,把教師培養工作納入合作的重要內容。雙方應該根據專業和教師實際情況,建立校企雙方人員參加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科學制定教師培養實施方案,頂層設計教師培養規劃,對教師掛職鍛煉的目標、時間、任務等都要有明確要求,并簽訂協議,學校每年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駐企業,學習企業生產、服務、管理、科研知識。同時建立教師培養考評、激勵機制,使受培養的教師有目標、有壓力、有動力,改變原來掛職鍛煉的無序狀態,從制度層面規范、完善、豐富教師下企業鍛煉的內容,提升培養實效。
2.依托校辦企業,形成教師下企業常態化,提升教師素質
校辦企業是學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臺,是實施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場所,也是專業教師“雙師型”能力培養的有效依托。筆者學校創辦了有獨立自主產權的校辦實習工廠一一“長沙航天星宇機電廠”,校辦工廠有各類金屬切削機床70余臺,數控實訓室有數控機床30余臺,能實施一線生產,對外加工產品。該廠為湖南中聯公司甲級協作單位,一直為該企業生產大量的外協加工零件,這為學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新入職的教師必須到實習工廠脫產工作半年到一年,通過參與實際的生產過程,熟悉工廠的管理制度、生產流程、操作規程和技術要領,考核合格才有資格走上講臺。同時對老教師而言,要求每年暑假必須下廠脫產訓練1~2個月,直接從事生產,確保老教師能及時了解技術前沿知識和新標準、新工藝,確保其“雙師型”教師素質符合規格。
3.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專業教師定期掛職鍛煉長效機制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堅持工學結合、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學校在充分依托校辦企業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引企入校、校企深度合作等多種方式拓寬合作渠道,最大限度確保專業教師多方面、多方式下企業掛職鍛煉,以提高教師的“雙師型”素質。
企業要“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要根據實施方案,把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納入企業工作議事日程,合理安排與教師專業相同或相近的崗位。企業要把教師當做自己的員工,嚴格管理,根據教師的履職情況進行考核,撰寫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鑒定意見并通報給學校,以此作為學校對教師績效考核、評優評先、晉級的重要依據。
專業教師在掛職鍛煉期間,應帶著問題、帶著課題下去,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和優勢,實實在在參與企業的生產、管理、科研一線工作,與企業人員共同生產、共同研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專業教師在下企業鍛煉的過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水平,積累工作經驗,為今后的教學教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小結
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優化的、動態調整的系統工程。校企雙方應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指導下,從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大局出發,切實承擔各自的社會責任,加強協同,緊密配合,不斷探索、完善機制,豐富內涵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實效,實現人才培養校企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