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玥
摘要:“核心素養”的內涵分析,要引起小學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核心素養”實現路徑有很多,具體操作中,必須考慮實際情況、學生興趣、接受能力等。在和諧師生關系的支持下,小學生學好基礎知識,活躍語文思維,將來,才有可能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應有貢獻。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希望能為其他教師提供幫助,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核心素養;內涵分析;實現路徑;研究
引言: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正式發布,在“立德樹人”任務指導下,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個性特征,進行教學模式的優化,授課手段的創新,有效策略的實施,給孩子突破自我創造機會,使他們時刻活躍著思維意識,在全面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利。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要整理教材內容,一邊糾正“核心素養”認知偏差,一邊挖掘學生內在潛能,探索出最合適的育人路徑,促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一、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有總體框架,也有本質內涵。它是以培養“優秀人才”“全面發展人才”為核心的,相關理念滲透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實踐等方面。新課改后,基礎教育進人了新時代,二十一世紀的小學生,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主動提高建設能力,嘗試以創新性思維認識新鮮事物,解決真實問題,產生“語文即生活”的意識后,慢慢形成必備品格,隨之完善認知體系"。從學科屬性來看,核心素養不僅涉及了學科知識的單獨完成,還包括某一領域問題的系統性研究,鍛煉學生自主分析、獨立思考、個性化發展的好習慣,是教師們必須完成的一項艱巨任務。個體融人集體活動,相關技能熟練掌握,對于小學生感悟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實踐能力的綜合發展而言就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形成語文情操,擁有一個健全人格,小學生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占據到絕對的優勢地位才更令人有所期待。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實現路徑
(一)足夠重視語文積累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閱讀文本中的一些好詞好句進行積累,對文本中所表達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積累,進而在提高學生寫作質量的同時,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在閱讀《桂林山水》時,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進行這節課的教學時,我組織學生對文本中的一些重點句子進行了積累和分析,如: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組織學生對這一句話進行解讀,并在閱讀中進行積累,比如:分析該句子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即:“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的排比句;再對每個小句子中運用的修辭手法進行分析,比如:“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中將“水”比作“翡翠”,以鍛煉學生的解讀能力和分析能力。當然除了對句子進行解讀之外,我們還要對其進行仿寫或者是有意識地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之中,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積累能力,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提高。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素養教學也可以解釋為實踐性教學、體驗式教學。如在《最后一頭戰象》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先給學生們展示幾張大象真實生活照片,從視覺角度讓學生們感受大象的憨厚可愛,再結合文中人與大象的故事情節體會大象的聰慧和善良。課本的后半部分故事氛圍以凝重、悲壯為主,教師們可以截取一段符合課文主題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結合課本的具體情節,將知識內容與虛擬的場景體驗聯系起來。讓這個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真摯感人的故事最大限度地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撼感。
(三)引導學生審美創造
語文活動是人形成審美體驗、發展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語文學習中,學生通過閱讀鑒賞優秀作品、品味語言藝術而體驗豐富情感、激發審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領悟人生哲理,并逐漸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現美和創造美,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養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如在教學《幸福是什么》一課前,讓學生寫寫“你的幸福是什么?”孩子很純真,有的寫“幸福就是有很多的錢,可以買喜歡的東西”;有的說“幸福是得到媽媽和老師的表揚”;還有的寫道“幸福就是考上清華北大,將來出人頭地”;印象最深的是有個學生寫道“我的幸福是賺多多的錢,讓爸爸媽媽過上好日子”……孩子對幸福的理解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幸福觀。我沒有給予評價,而是對孩子說“我看到我的學生,能健康快樂成長,我就感到幸福。”孩子們起初一愣,然后高興地笑了。“幸福到底是什么?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一起探討,幸福到底是什么?”最后結尾中,我創造性地設計了一個采訪現場,讓一名學生做小記者,采訪其他學生:“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你做過哪些感到幸福的事情?”其實,在小記者采訪中,我發現在孩子的眼中幸福還有更多的解讀,因此,讓孩子們自主發言,實則也是走進了他們的心田。這也是文字背后的另一個世界,是孩子們心靈的幸福顫動。而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背離原文要表達的教化人心的目的,只是用孩子的眼睛來觀察和感悟這個現實世界,并能夠與文字表述的內容形成契合點,甚至豐潤了更多美妙的幸福之說,也讓文本得到拓展,認識得到深化,從學生的語言應用所傳達的意思可以看出稚嫩心靈中正確價值取向正在萌發和生長,從而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能力。
結束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若想培養和現代社會發展相互適應的一代新人,作為教師,必須重點關注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以生為本,以讀促學,讀中悟寫,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自主合作以及.積累創新等等,針對核心素養的教學,必須要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體現學科目標以及內容的循序漸進要求。
參考文獻:
[1]陳霞.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科技風,2019(14):16.
[2]孫渝,鄧李梅:試論核心素養下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D].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10):46-48.
[3]王喜斌,王會娟.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8(12):81-83.
[4]王喜斌,王會娟.素養指向下小學語文課程建構與實施的可能路徑[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2):164-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