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平
摘要:新高考下歷史學科對高中生的教育目標主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展開,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五個方面的素養。基于此目標,教師要轉變舊有的教學觀念,調整教學重心,以新高考改革方案為核心,創建新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獨立的歷史思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歷史;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學科的高考正在改革中,新的政策與改革方案已經出臺,新高考下歷史學科對高中生的教育目標主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展開,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五個方面的素養。基于此目標,教師要轉變舊有的教學觀念,調整教學重心,以新高考改革方案為核心,創建新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獨立的歷史思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一、新高考下高中歷史培養的核心素養
(一)唯物史觀
科學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歷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必然要求,它要求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對學生的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學科的教學時,要從唯物史觀的中心觀點出發,結合實際的史實,闡明歷史發展的本質,讓學生明白唯物主義的必要性,并學會使用唯物史觀正確看待歷史、分析問題,形成科學的思維模式,從而達到培養高中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教學目的。
(二)史料證實與時空觀念
歷史這一學科,尤其重視史料。歷史追求真實,而史料是最直接的研究來源,因此歷史的研究和學習與史料是分不開的。史料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文字資料史料和實物資料史料,當然對于高中生來說,文字資料史料就足夠了。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閱讀和學習文字史料,這有利于學生真切地感受具體歷史,同樣也是高考內容所提出的要求,它能幫助學生記憶歷史時聯系實際,并學會在具體事件中分析總結規律和意義,細化學科知識框架。
在歷史的學習中,經常存在一種現象:學生對時代的認知模糊。例如,不清楚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以及前后順序,對古代朝代更替的認識錯誤,這種問題嚴重影響學生對歷史的學習,畢竟基礎知識不打好,整個知識體系都是扭曲的。因此,教師先幫學生建構基礎的時間順序框架,縱向歷史可以借助簡單的順口溜,讓學生記住朝代順序,而橫向歷史,教師在講課時經常將同一時代或同時發生的歷史列舉出來,做對比,加深學生的印象,讓他們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另外,還可以通過視頻資料,增添課堂的活力,使學生主動接受知識。
(三)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
每段歷史都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的,教師在進行歷史解釋時,要站在時代的立場上,辯證地闡述史實與問題,在此基礎上,聯合家國情懷,引發學生對歷史的自我思考,不偏激,公正明確地做出結論。
學習歷史,不只是為了了解過去發生的事,而是為了從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總結事物的規律和本質,以史為鑒。對于粗淺接觸歷史的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學習歷史,會對歷史上的人物、事件、文化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其中,家國情懷是典型的例子。比如,在學習“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一單元時,學生們會對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技術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在學習近代史時,會對屈辱的歷史產生憤怒、悲慨的情緒;了解中西方歷史上的偉人、學者時,會由衷地向往以及實踐他們的精神。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學生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在這種情懷的熏陶下,有利于培養出正直善良、富有責任感的青年。
二、高中歷史教師對教學模式的調整
(一)教學時融入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時,不單單是知識的灌輸,還有觀念的傳遞。歷史雖說是記錄真實的歷史事件,但它往往具有主觀色彩,而高中生是非觀還比較模糊,個人情感很容易被支配。所以,教師需要有正確的判斷,適當地在課堂講學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且感情是比較容易感染人的,這也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深人地理解史實。例如,教師在講世界大戰時,表達對法西斯和戰爭的痛恨與厭惡,對受害人民的同情與惋惜,引發學生的共情,從而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樹立正義、愛好和平的價值觀。
(二)突破原有教學方式,確立新的教學理念
歷史作為一門典型的文科類學科,學生需要記憶大量的知識,而現在很多歷史的教學就是重點要求背書和做題,一切都為高考做準備。這種情形下,學生短時間內或許有著不錯的知識量,但是,一旦高考結束,完成學習任務,腦海中的歷史知識就會快速流失,因為學生們只是生硬地記憶文字,并沒有理解其代表的真實意義,這種教學實際上是偏離了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
教師應該重視歷史課程的教學,制定的教學方案應針對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和理解應用能力,開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立足于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宗旨,從學生個人的角度去調整優化教學方式,倡導學生積極學習歷史,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
(三)調整對習題訓練的觀念
應試教育的模式下,高中歷史的教學普遍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大量練習解題,解題思路基本上是根據教學重點和類型題目進行作答,再有就是從記憶中翻取相關內容。以堆砌題量的方式來尋找答題方法,不僅效率低,還無法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教師應該教導學生正確運用歷史知識去分析和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鄧正蓮試論新高考下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22):18+26.
[2]黨思偉.新高考下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D].華夏教師,2018(2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