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玉
摘 ?要:現階段,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在中小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僅改善了課堂教學環境,也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情境教學法便是其中之一,是通過多媒體或其他輔助工具來構建一個事件場景,引導學生們融入和體會情境,從而獲得體會和知識。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時,其中的內容選材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教學實踐
引言: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單單是一門文化學科,同時也是促進學生思想觀價值觀成長的主要學科。初中階段的教學不單單要關注學生文化知識的提高,同時也要更加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成長和身體發育的重要階段,所以必須要保證學生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夠讓學生更加健康地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不過,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及方法并不適合如今學生的學習需求,時代在變遷、教學事業在發展,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地創新。老師需要合理地應用情境教學法來開展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構建生活情境,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便源于生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教材中的事件或內容都能夠看到,只要學生能夠細致地觀察生活,發現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便能夠將生活內容作為教學內容,進一步拓展教學。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通過情境教學來讓學生體驗一下生活中的教學,感受生活與學習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來播放污水處理廠相關的視頻,讓學生觀看以下污水處理廠的運作流程,之后再播放一些工業廢水、生活廢水相關視頻。讓學生感受我們每天所產生的廢水對于環境的污染,體會到浪費水資源、污染水資源對于環境以及人類發展的危害。最后讓學生們討論一下水都有哪些作用,若是水都受到了污染,那么會造成什么危害等。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們觀看水資源的污染,以及污水處理廠人員的工作,從而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并反思一下學生平時的浪費水的行為,由此來激發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在教學《造福人民的經濟制度》過程中,老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主要針對一些企業的運營,以及國有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差異等進行具體分析,并在此條件下開展知識講授,便能夠把原本乏味的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而學生也能夠更加高效地理解知識。通過設計生活化的情境,可以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生活、發現生活、聯系生活,從而更加熱愛生活,并從生活中感受到生活與學習的聯系[1]。
二、引發討論,深化學生對于情境的理解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效果取決于學生對于情境的理解以及老師的引導。在情境教學中,適當地引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討論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對于教學內容和情境內容的認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比如,“小張一直以來都有買彩票的習慣,并且做夢都想要中大獎,有一次小張想要買彩票,但是手里沒錢了,便去向小王借了50元買彩票,但是沒想到的是居然中了100萬元,這讓小張高興不已,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小王卻要求這100萬要分他一半,因為買彩票的錢是小王借給他的,那么小張應不應該分給他一半呢?”讓學生們根據應該或不應該進行討論,或是展開辯論,最后再向學生普及一下相關的法律知識,小王只能要求小張歸還所欠的50元,但其他的,只要沒有事先約定好并且留有證據,那么并沒有權利索要。
三、構建角色情境,引導學生親自演繹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非常強的表現欲望,希望得到老師與同學的認可與暫養,所以老師需要適當地利用情境教學來構建角色情境,讓學生們去演繹情境中的角色,并通過表演來深入了解其中的內容。比如在教學《誠實守信》過程中,老師便可以讓學生們根據“曾子殺豬”的故事來完成表演,而在表演中,多數學生們也都會如曾子的妻子一般不理解,這么說只是為了哄孩子,做不得真,為什么曾子卻當真了呢?引發學生學生的思考,之后老師可以提問:“如果曾子回去之后沒有殺豬,那么會發生什么呢?”學生們多數都會覺得什么都不會發生,曾子的兒子大概過段時間也會忘記這件事,老師繼續引導:“但是以后曾子夫妻如果再許諾給他兒子什么東西,那么他兒子還會再相信他嗎?以后曾子夫妻在教導兒子做人要誠實守信的時候,他兒子會怎么想?”之后教導學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因為只有這樣,你的話才會有人愿意相信,別人也會對你誠實守信,以及不要輕易許諾,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事便不要答應[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大意義,不僅向學生講授知識內容,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道德修養。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時,通過情境教學的方法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通過理解教學情境來接受知識,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識,并應用知識。
參考文獻:
[1]吳長虎. 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 才智,2019(21):40.
[2]岳曉松.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探討[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8):98.